縱目高天夐茫茫 壯遊濉渙興未央禹功積石水東暢②馮夷崑崙北憑相蹇叔空懷國士腸揮淚諫師憂國殤百里窮途乞渙鄉 一朝輔秦霸西方桓伊琴笛成絕唱 嵇家廣陵散繞梁隋唐宋金迭興亡 元明清水數成殃中共雄起射天狼 決勝宏猷出文昌盛世古城龍泉香③ 澮泡蘊澤禎瑞長臨岱扼淮山河壯震離毓靈鍾帝鄉④臨渙鎮位於濉溪縣西南部,距淮北市區四十公里,泡河、運糧河、界洪新河于鎮南入澮,城臨河而建,故後人以臨渙名之。
考臨渙為春秋古邑,因其地小型收割刀具製作精良而得名,秦置铚縣,北朝梁置臨渙郡,郡縣同治一城,元代(1265年)郡縣並廢,地入宿州。這是一座歷經滄桑的中原古城。春秋時期的臨渙土城係夯土構築,分兩次建成。整個城垣近於正方形,東西長1409米,南北寬1394米,總面積196萬平方米。城垣基部寬約40米,上寬5至8米,北部城垣最為完好,東西城垣上有烽火臺遺址。
臨渙古城位於澮水北岸,早在大禹治水前,澮水便是東泄眾水的天然通道,黃河堙沒丹汴眾水,但澮水依然東流,是數千年中唯一堤岸沒有治理的河道,古臨渙南閣曾蔚然臨踞于澮水之涯,閣刻“澮泡生光”“永鎮山河”等遺石今存于文昌宮內。鎮東北部的沱河、汴河應為大禹治水始起興工之處(禹始功積石)。這方平疇千里的沃土曾走出一群在中國歷史上産生重大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學者、將軍,曾在這裡敲響過震天動地的歷史重錘。
《史記·秦本紀》“百里奚曰:臣嘗遊困于齊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蹇叔乃古铚智士,後仕秦與百里奚為左右相,成就霸業。與子産、管仲等為先秦著名政治家。
三國魏中散大夫嵇康,其故里冢墓在鎮西北三十五里嵇山,山屹立於澮泡之間,風景優美,民風淳厚。
康時為竹林七賢之一。《晉書》説他“美詞氣有風儀……龍章風姿,天資自然……,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康婚姻魏宗室,不屑與政治角逐,常彈琴讀書鍛鐵,尚老莊玄學以避害求生,但終因鐘會“言于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以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文帝聽信讒言,嫉賢妒能,終擬魯誅少正卯之由而害之,臨刑彈古琴曲《廣陵散》,從容赴死,時天下士無不痛之,魏晉風流自竹林七賢發端,開一代文化風采,留千載華夏正聲。遊嵇山者最忌聽琴,否則,泫然傷悼之悲恐不能禁也。
晉铚人桓伊佐謝玄于淝水敗苻堅,功封縣候,進號右將軍。善彈箏吹笛,能以音樂為時解難。晉孝武帝聽讒言猜忌謝安,伊晏間奏樂,歌《怨詩》以解之。音樂造詣為“江左第一”。杜牧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詩緬之。戴逵是東晉著名學者,畫家和雕塑家,善鼓琴,不慕名利,托跡山林琴書自娛,曾抗節王侯,毀琴絕召説:“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高風亮節,羞煞時人。
臨渙自古即為軍事重鎮,陳勝起義首攻蘄,次及铚城並據以為後方。唐張巡任臨渙尉,城防禦能力大增,直到清咸豐間仍為堅城。捻軍于1856年8月12日圍清兵萬五千人于臨渙,激戰破城,清軍幾全軍覆沒。同年11月3日清軍猛撲臨渙,激戰至晚,夜間捻軍智劫清營,殺退清兵。
1948年11月13日,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從河南張公店遷到臨渙,在文昌宮制定了整個戰役方案,中原逐鹿,一戰定鼎。
歷史的煙雲已飄然而去,今天的我們徜徉于淮北大地,可以放歌,可以暢想,我們的民族,我們的英雄,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偉大!讀史以鑒興亡,旅遊以廣識見,望諸君在品文化歷史、山水景物中能受濡染而得啟示。
注:①七言古詩的一種,全稱作“柏梁臺體”。據説是漢武帝在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
②禹始功積石:經考證積石山當在淮北青龍山到渦陽嵇山之間,是古黃河氾濫東下,挖溝放水處。凡治水者必由下而上,始開工處並非青海、甘肅之積石山。
③龍泉:臨渙有回龍泉,煮茶時泉水出杯麵而不溢。
④震、離、帝鄉:震卦表東方、辰方。古籍記載帝出於震。太昊伏羲以龍紀官,蒼龍宮是東方的象徵。淮北為大火星分野,而大火星又屬蒼龍宿代表星座。離,離卦代表火,表南方。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起于烈山,以火紀官,烈山為炎火之山,加以相山為古火正祠,上與天皇氏接,故雲為帝鄉也。
資訊來源: 淮北日報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