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樓
藏經樓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主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高達20.8米,長31.8米,寬21.2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覆綠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豎有紫銅鎏金法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整座建築內外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極為壯觀。
藏經樓是抗戰前由中國佛教會發起募建的,設計者是著名的建築師盧樹森(即盧奉璋),江裕記營造廠承建,一説建業營造廠承建。1935年3月動工,次年10月竣工。抗日戰爭中藏經樓曾遭到嚴重破壞,1955年修復。十年動亂中再遭劫難。1982年江蘇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將藏經樓按原貌修葺一新。
主樓外觀分為三層,實際中間還有一層夾樓。原第一層為講堂,中為大廳,四週為回廊;第二層為靜室;第三層閱經室;第四層為藏經庫,總面積1600平方米。一樓中部大廳上高懸一座火炬形大吊燈,廳頂部飾有鎏金的八角形蓮花藻井,顯得豪華宏麗。
主樓後面是僧房,兩側有碑廊。1986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修復,由國家財政部撥專款,于1989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64週年前夕竣工。僧房五間,建在中軸線上,僧房後建有東西廂房四間,東西碑廊各長125米,左右對稱,環繞主樓與僧房。東西碑廊各25間,廊壁鑲嵌愛國將領馮玉祥捐獻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碑高1.90米,寬0.9米,碑文為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全文,計15.5萬餘字,都出於國民黨元老名家手筆。由蘇州吳縣石刻藝人唐仲芳帶領弟子用了一年半時間完成。由於書寫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風格各異。138塊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佔南京後,將主樓、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樓係用鋼筋水泥構造,倖免于難,而碑廊因用磚瓦木結構,當時化為灰燼,僅剩碑廊基礎及碑刻。''文革"期間,碑廊、碑刻與藏經樓一樣也遭到嚴重破壞。戰火中倖存的9間碑廊被拆,138塊碑刻無一倖免。碑文被鐵錘"過堂''無一完好,碑毀字滅,見者無不哀嘆。要使這組技術複雜且又珍貴歷史文化遺産按原貌再現,任務甚是艱巨。經文物部門和專家學者多次研究修復方案,又經四個單位試修,最後確定選字刀法、風格、做法力爭與原構件相符,在不準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訂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補的修補的修復方案,基本恢復了原貌。
藏經樓以及碑廊、碑刻是中山陵一處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在三樓屋檐正中懸有一方直額,上書"藏經樓"三字,黑底金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1987年5月7日經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藏經樓辟為孫中山紀念館。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親筆題的"孫中山紀念館"楷書陰刻六個鎏金大字橫匾,懸挂在主樓底屋正門上方。
藏經樓前廣場,矗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這尊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先生贈送的。
早在1895年1月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到香港,組織興中會總部,這時與香港"梅屋照相館"的老闆梅屋莊吉相識,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動經費。不久袁世凱竊國稱帝後,孫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莊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婚典禮也是在梅屋家中舉行的。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後,噩耗傳到日本,這位日本朋友唸唸不忘孫中山的高風亮節和他的深厚情誼,曾親赴北京參加孫中山先生的追悼大會。梅屋回國後,決定為孫中山先生鑄造銅像。他請日本第一流的銅像製作商筱原舍作工場計劃,特聘雕塑家牧田祥哉製作。1928年銅像鑄成,像高2.9米,重達噸余,以孫中山先生演講姿勢為造型,形態栩栩如生。1929年3月梅屋親自護送銅像來南京。同年6月1日,梅屋偕夫人、女兒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孫中山銅像本應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們瞻仰,但當時陵墓建築主體佈局已經就緒,一時尚難選擇合適之地,便將銅像暫時豎立在黃埔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1942年11月12日,在紀念孫中山誕辰76週年前夕,汪偽國民政府沽名釣譽,拆除新街口廣場中心的噴水塔,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的中山銅像遷至新街口廣場。1966年8月的一天,新街口廣場上的銅像被貼上"破四舊"的大字報,限令24小時內拆除,否則"一切責任由市委負責"。市委聞訊後,並立即請示中央,隨後將銅像運往中山陵。周恩來總理很關注此事,指示南京市委領導要保護好銅像。銅像在中山陵園檔案室內保存達兩年之久。1968年夏季,才將銅像豎立在中山陵墓前廣場南端的孝經鼎處。1985年3月經市府批准在藏經樓成立孫中山紀念館,徵得各界人士的意見,並反覆研究,為恢復中山陵本來警鐘型圖案的原貌(原孝經鼎處,仍應恢復孝經鼎),故商定於3月12日前夕中山先生銅像遷到藏經樓前廣場,永供人們瞻仰。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