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吳文化
吳文化,産生於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自古以來,憑藉太湖流域富庶的經濟條件、良好的人文環境,吳文化已發展成為一個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
對於吳文化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基本有兩種觀點:一指先秦時期的吳國文化,即狹義的吳文化,主張者多為考古界和博物館界;二指吳地文化,即廣義的吳文化,包括吳國文化的源流及後世吳地文化的發展,主張者多在社會的其他層面。而吳文化的時間跨度,也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吳文化只是指古吳國的考古文化,廣義的吳文化應指吳地自有人類開始,直至現今的各種物質、精神的文化創造。兩千多年來,吳文化經歷了發生、發展、嬗變的漫長過程,從其發展過程來看,吳文化至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稻漁並重、船橋相望:景觀獨特的水鄉文化”;“吳歌、崑曲、吳語小説:土語十足的吳語文化”;“尚武與重文:由剛及柔的民風習性”;“融攝與更新:適時順變的開放功能”。
吳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已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吳文化對於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對海外主要是傳播;從明代中葉開始,則逐漸變為愈來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並向中原傳播,發展成為獨具風采的吳文化。
蘇州的文化學術研究中,吳文化研究作為基礎研究歷史最長、涵蓋面最廣。大致包括:吳文化地理的研究、吳文化歷史的研究、吳文化特徵的研究、吳文化內涵的研究以及吳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等。五六十年來,吳文化研究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護、開發、利用、發展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髮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吳文化,一般説來,它的內涵是指商朝末年(西元前11世紀末)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奔吳後開始,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23年(西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滅亡為止,大約700年間在吳國範圍內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史。儘管專家們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對吳文化的時間和空間界定有所爭論,有一點卻是十分明確的,這就是吳文化自泰伯奔吳始。
【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