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是否只是江浙文化
無論吳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長三角文化,人們大多首先注目于對其空間概念的把握。在這個意義上,使用 “吳地文化”、“越地文化”這類地域文化概念,應當是確切的,開展相應的精緻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經出現過將吳越文化等同於江浙文化的認識,也出現過將“吳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現象,其原因在於受行政區劃的束縛,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歷史發展的長過程,“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蕩、流變與整合中形成統一的文化類型。從文化的源流與發展來看,傳統的吳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現今長三角文化的淵藪和根基,後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新生。這些為進一步把握吳越文化的內涵、特質及其價值取向,並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推進文化整合,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絕非諸種文化因子之間單純的“傳”或“遞”,也不是各種傳承方式和路徑的簡單疊加。文化傳承的本質,在於各種文化基因的累積和裂變,在於諸種傳承方式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與相互作用,從而使文化具有流動性、延續性和再生性。
自商末周初起,吳和越兩個國家分別在今天的江、浙地區逐漸形成,並於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這一地區在西元前11世紀“泰伯奔吳”之前,已經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這從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馬家浜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的考古發現中可以得到佐證。但在中國文化史上,六朝時期以前産生並存續于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種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理念,具有鮮明的統一性和系統性的文化形態。直到六朝前期,吳越民眾仍以尚武逞勇為風氣。相比中原地區,吳越文化的落後是明顯的。但就總體性狀而言,粗獷中蘊涵精雅,是當時吳越文化的顯著特徵。從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春秋吳國大墓的玉器、青銅器中可以看出,吳越人已具有從粗獷中追求精雅的審美心理和實踐創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晉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陰柔特質及其對溫婉、清秀、恬靜的追求,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南宋直至明清時期,吳越文化愈發向文弱、精緻的方向生長。隨著工商實業的萌芽,吳越文化除陰柔、精細之外,又平添了消費特徵和奢華之習。到清康乾盛世,蘇、杭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其間不論是經濟、科技、教育,還是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都成為這一文化走向高峰並在全國領先的標示,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進入近代以來,隨著全國經濟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轉移,“海派文化”愈來愈被人們所接受和吸納。建國以後,海派文化雖在特殊境遇中屢經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頑強地傳承和發展。所謂海派文化,絕非專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應當被視為吳越文化在深厚歷史積澱的基礎上,發展到近現代的一種必然結果。它標示的是,以上海為龍頭和軸心的一種文化形態,其覆蓋面應當包含如今的長三角地區,而其影響力則遠遠超越了這一區域的範圍。
改革開放以來,植根于吳越文化傳統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時代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長三角整個區域成為一片充滿生機的熱土,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比翼齊飛,鄉鎮工業異軍突起與小城鎮的興盛,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義烏現象相繼出現,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從這一區域的文化傳承與更新中,就不難找到現實的注腳。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深度推進,上海作為長三角領頭羊的地位愈加穩固。長三角一體化,不僅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區域文化無障礙互動、共同繁榮的急切呼喚。在這種情勢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為自覺的主動性,不斷實現對自身的超越,從而在更廣闊的歷史舞臺上,充分展現其文化的引領、統攝與輻射功能。
今天不論研究吳越文化,還是海派文化,都必須將其置於長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歷史地發展地把握其主體文脈與核心精神。長三角文化與吳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繼、一路走來,充分展現了歸併和重塑傳統優勢的強大整合力。在當今新形勢下,要使之得到應有的張揚和推進,再造長三角區域文化新的輝煌,對其深刻內涵與精神特質的充分把握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納百川、相容並蓄。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文,溯(長)江、環(太)湖、瀕海的“山水形勝”,造就了吳越文化締造者的文化習性與人文精神,註定了這一方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胸懷。今天更要不斷強化這種開放開拓的自覺意識,努力將長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吳越”、“匯通大海”的多元文化體。
二是,聰慧機敏、靈動睿智。吳越文化的創生和傳承,既是優越地理環境的造化,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晶。吳越人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非但賦予錦繡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出由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重視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風。長三角文化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品位,理當對其予以充分吸納並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三是,經世致用、務實求真。吳越之地商品經濟率先起步,市民階層形成較早,實業傳統、工商精神、務實個性和平民風格等,都是吳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毫無疑義,大力弘揚崇真向善、淳樸平實、誠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設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面臨的重任。長三角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求實、務實風格的延續。
四是,敢為人先、超越自我。善於創造、勇於創新是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這一區域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內生動力。只有始終堅持這種永不止息的創新精神,增強突破意識,擺脫狹隘的視域和地域羈絆,才能進一步助推長三角區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實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中,不斷譜寫新的華章。(廖 進)
【來源:解放日報】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