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 曲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系。這時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閒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於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齣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遝、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崑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崑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清唱活動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觀看崑曲演出外,自己也舉行崑曲的清唱活動。在民間崑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會。晚清,崑曲日趨衰微,但是清曲家結社習曲之風仍在蘇、滬、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請崑曲演員或著名笛師作“拍先”。曲社聚會時除坐唱不化粧外,其他唱白諧諢、鼓點鑼段均與登臺演出無甚區別。
演員與戲班
崑曲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職業藝人、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和業餘的“串客”三個方面。萬曆時期,就有了著名演員蔣六、宇四等,著名的崑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家班、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道鹹以來,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等。著名演員有周鳳林、姜善珍等。本世紀初,堅持演出崑曲的有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人。1921年創辦的昆劇傳習所培養了施傳鎮、顧傳介、周傳瑛、朱傳茗、沈傳芷、王傳淞、華傳浩等一批名演員。
崑曲劇目
崑曲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整合曲譜》、《粟廬曲譜》等。《審音鑒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遊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家樂—藏舟、刺梁》、《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特徵與風格
昆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于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簫、嗩吶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雲鑼、小鈸、堂鼓等。由於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崑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説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唸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緻: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醜分大面、白麵、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