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
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性時刻,座落在古城南京鍾山腳下、玄武湖畔的南京林業大學,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風雨歷程。
南京林業大學是一所以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為特色、林産工業為重點、理工文管相結合的歷史悠久的高等院校,也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教授和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博士生導師自主審批權和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高校之一。
校史沿革
南京林業大學原名南京林學院,正式組建於1952年。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915年南京林學院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學林科,從那時算起,學校已有86年的歷史。在舊中國,高等學校的森林係動蕩不定,教學力量十分薄弱,各大學的森林係一般不過十余人,學生不過數十人,在重重困境中艱難跋涉。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林業教育獲得了新生。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南京林業大學從建校之初,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52年7月,全國高等院校院係調整時,由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森林係和金陵大學森林係合併組建南京林學院,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高等林業院校之一,院址設在南京丁家橋。1955年9月第二次院係調整,原華中農學院森林係(原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和湖北農學院森林係合併組成)併入南京林學院,學校由丁家橋遷至現址太平門外新莊,為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革”期間,學校曾改名為南京林産工業學院,1985年更名為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校慶日為10月7日。
專業設置
南京林業大學建校四十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幫助支援下,在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等方面,已位居國內同類高校的前列。目前,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從博士後到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以及專科和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為輔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現設有森林資源與環境、風景園林、化學工程、木材工業、機械電子工程、經濟管理、土木工程、人文社會科學、資訊科學技術、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南方攝影和沛縣學院等13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部、體育教育部等教學管理機構。學校現設有本、專科專業49個,其中本科專業有:林學、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園林、藝術設計、林産化工、輕化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交通運輸、木材科學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會計學、森林工程、土木工程、漢語言文學、廣告學、英語、電子資訊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等32個。學校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南方攝影學院設立5個本科專業:攝影、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藝術設計學等。全校現有在校本專科學生9483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10多人,本科生5510人,專科和高職生1201人,成人教育學生2362人。
學科建設
南京林業大學現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4個、博士後流動站一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9個以及兩個一級學科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省”、“科教興林”戰略,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大學科優化調整的力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九五”期間投入1500多萬元用於學科建設,其中江蘇省人民政府資助500多萬元。學校現有的學科涉及到10個一級學科,其中有生物學、機械工程、建築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林業工程、農業資源利用、林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在學科建設中,除了繼續加強並保持生態學、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産化工、林木遺傳育種、植物學、森林培育學等傳統學科和基礎學科優勢外,一些新興邊緣學科及非林學科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林業與木工機械學科等傳統優勢學科帶動下,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已成為博士學位授權點,運載工具運用工程學科目前是華東地區唯一的汽車運用方向碩士學位授權點,逐漸表現出較強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生物技術、電子資訊、電腦科學、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裝潢、材料科學、風景園林、城市林業及城鎮規劃、社會科學等新學科也快速地成長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我校教學、科研水準的提高。
師資隊伍
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辦好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南京林業大學經多年努力,逐步建設了一支基礎紮實、結構合理、勤奮敬業、銳意進取的師資隊伍。在這支隊伍中,既有一批治學嚴謹、造詣較深的資深教授,又有大批脫穎而出的中青年骨幹教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先後有10多位教授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學校現有教職工1500余人,教學科研人員7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60人,正副教授400余人。並聘請了85名國內外兼職教授。目前學校600多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60多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1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或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300多人。全校有16人獲得國家級或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40余人被列入國家級或省部級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45歲以下教授20多人,40歲以下副教授100多人。有85人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人才培養
南京林業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教學工作作為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提高教育品質和辦學效益作為永恒的主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認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緊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形成了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和“團結、樸實、勤奮、進取”的優良校風。為提高教學品質,學校進行了積極紮實的教學建設和改革,嚴謹治學,嚴格管理,受到了顯著成效,近年來畢業生一次到位率基本保持在江蘇高校的前列。自1987年起,學校對53門課程進行了重點建設;1995年以來設立了教材建設基金,制定了新教學計劃;實行了跨專業輔修、學分制、增加選修課、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等管理措施。作為全國林業院校唯一的一所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高校,經過多年的實施試點,逐漸形成了比較濃厚的校園文化和學術氛圍。由於試點工作成績突出,被教育部批准建設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長期開設了文學、藝術、音樂、書法、攝影、國防教育等課程,經常邀請校外專家名人校友英模人物開設各種人文系列或先進事跡講座,深受大學生的歡迎,為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校以來,南京林業大學共為國家輸送合格畢業生20000多人,校友遍及全國各地,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他們當中,有的已成為中央和省市縣各級領導部門的負責幹部,更多的是奮鬥在各條戰線上的知名專家和業務骨幹。他們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可喜成績,為學校贏得了聲譽。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作為高等學校另一中心任務,不僅是知識創新和提高教學品質的源泉,而且直接為科教興國、科教興省作出貢獻。南京林業大學為地處江蘇的行業性高校,在科研領域始終把服務於江蘇地方經濟、推動林業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産業化作為自己的服務面向,努力在服務區域經濟和林業行業的交匯點上找準位置,開拓創新,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成為實施科教興省、科教興林戰略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1978以來,學校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30多項,其中國家攻關課題5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6項。共有285項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其中達到國際水準70項、已推廣應用170項以上。共有23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9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7項、二等獎47項、三等獎134項。
長期以來,南京林業大學針對江蘇農區林業的特點,組織教學科研人員,開展以楊樹良種選育為基礎、林産加工為龍頭的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為江蘇經濟創建了一個支柱産業──楊樹産業,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江蘇大地,到處都留下了南林專家學者們扶持楊樹産業發展的足跡。同樣,學校在竹材工程和制漿造紙工程等技術領域,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都為江蘇、華東,乃至全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明庥教授領導的林木遺傳和基因工程開放實驗室研究人員,從70年代開始引種黑楊獲得成功,迄今共選育出近20個無性係新品種,在黃淮海平原推廣獲得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王明庥院士被讚譽為“中國黑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教授長期從事竹材加工利用領域的研究,開發成功竹材膠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複合板等系列産品,獲得國家發明創造專利金獎,先後推廣建廠30多家,年産值3億多元,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竹材加工新型産業的形成和發展。學校現設有28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公開出版發行《南京林業大學學報》、《室內設計與裝修》、《林業科技開發》等學術刊物。
改革開放
南京林業大學積極主動探索高等林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不斷邁出新的步伐。經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批准,1996年學校與沛縣人民政府合作辦學,成立南京林業大學沛縣學院;1999年建立南京林業大學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南方攝影學院,擁有國際一流的影視製作和教學實習設備。學校先後同國內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方政府部門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共建重點學科,聯合培養研究生及國家需要的各類人才。在社會各界的贊助支援下,學校設立了20多項名人獎學金或獎勵基金。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積極支援的辦學新格局。
南京林業大學現與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德國、瑞典、芬蘭等16個國家50多個單位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與國外10多所院校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1978年以來學校共邀請外國專家學者合作研究或訪問講學989人次,派遣教師出國留學、進修、考察、合作科研、參加國際學術會議735人次。早在60年代曾招收培養外國留學生,後因“文革”中斷,經教育部批准,90年代初恢復招生,現已招收歐洲各國及日本留學生、進修生和南韓博士後研究人員10多名。學校多次成功地主持召開了國際學術會議,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提高了學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如1992年4月學校主持召開的國際農林複合經營研討會,1994年主持召開了國際速生材利用研討會,1995年主持召開了國際制漿造紙技術研討會,1996年主持召開了森林資源與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均産生了較好的影響。
辦學條件
南京林業大學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為師生員工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科研和學習生活條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森林公園式的校園,萬木蔥籠,綠草如茵,湖光山色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整體佈局氣勢恢弘。學校本部佔地1257畝,校舍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另有下蜀實習林場5000畝。近年來,學校精心組織實施“環境育人”工程,在教學區、職工生活區和學生活動區建設了多處景點,如老一輩林學家第一任林業部長粱希銅象、“生態與人類”雕塑、校訓植物造型、文化廣場、青年廣場、小遊園、噴泉等。大學生體育運動中心新建了國家標準塑膠田徑運動場7000多米,擁有標準的體育館、游泳池、乒乓館、足球場以及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門球場、旱冰場、建身房等。新建大學生食堂,設施一流,可同時容納6000多名學生就餐。研究生公寓、大學生公寓、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安裝了電視、電話,建立了有線電視臺和廣播臺。圖書館面積11000平方米,為全國林業系統一級文獻中心,館藏書刊60.7萬冊,閱覽座位1000多個,與國內80多個學術機構、國外40多個國家學術機構建立了文獻資料交流關係。學校于1995年正式連接中國教育科研電腦網,1997年建成學校網絡中心,已經同南京高校千兆城域網連接開通。現有55個教學科研實驗室,儀器設備10000多臺件。建有教學實習林場、樹木標本園、實習工廠等20多個校內外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學校木材學標本室、樹木學標本室和竹類陳列室,收藏各種珍貴標本10多萬件。為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辦學活力,學校抓住機遇,埋頭苦幹,依託人才、技術和區位優勢,自籌經費1.2億元新建了20000平方米的南京林業大學培訓中心(南林大廈)和40000多平方米的南京林業大學汽配市場,為學校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耕耘與奮鬥,南京林業大學積累了豐厚的財富,拓展了廣闊的空間,留下了閃光的足跡。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和力量。面對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南京林業大學將以更加堅實的步伐,積極推進學校各項改革和創新工程,全面貫徹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科教興國、科教興省、科教興林戰略,抓住機遇,頑強拚搏,群策群力,艱苦奮鬥,努力把南京林業大學建設成為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搖籃;建設成為江蘇省和林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建設成為一所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在國內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南京林業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 木材加工與人造板工藝 林産化學加工
南京林業大學省部級重點學科
植物學 林木遺傳育種 森林培育學
南京林業大學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
林木遺傳和基因工程實驗室 生態工程實驗室
林産化學加工實驗室 木材加工和人造板工藝實驗室
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後流動站
林業工程
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授權點
植物學 生態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木材科學與技術 林産化學加工工程
林木遺傳育種 森林培育學 森林保護學 森林工程 水土保持
森林經理 園林植物 野生動物保護
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城市規劃與設計 制漿造紙工程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土壤學 植物學 森林經理學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林業經濟與管理 生態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學與技術 林産化學加工工程 林木遺傳育種
森林培育學 森林保護學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林業工程 農業推廣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