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民俗五題
尤家園元宵冥齋會
蒼南縣括山鄉尤家園村有一個五雷元帥廟,這五雷元帥廟每年元宵節都有一個冥齋會,這冥齋會儀式隆重,場面熱鬧,吸引了全村的老少。
冥齋會,少不了冥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做冥齋。正月十二日一早,由上年抽籤選出的“頭家”,就要請來數十個村裏的青壯年人,開始做冥齋。先是把大米浸在水中泡透,再用米磨盤將大米磨成米粉,再將米粉過篩,分出粗的與細的,加少許水攪成粒狀,先細後粗,放入蒸籠裏蒸。蒸熟了,一籠一籠端石臼內舂至起粘成糕,再把米糕搬到一大木板上,由20多個青壯年人用胳膊頂著揉成頂尖下圓的錐形米柱,用紅、黃、藍三色的顏料自上而下畫出三條螺狀紋,繼用手掌自下而上在米柱的不同立面劈出三條小溝,取三支木棍壓在溝裏夾住,外有紅綢布扎牢作支撐,置木板上晾硬,這樣冥齋才算做完成。冥齋一般做9個(近年只做5個),一個最高,高超4米,底部直徑超30多釐米,要用160多斤米才能做成,四個稍小,另四個更小些。做冥齋的米以前由頭家到村裏各戶收湊,全村400多戶,每戶出2斤米差不多就足了。近年,由頭家不收米,到各家收錢,每家收10元,再拿錢去買米。
正月十三日晨,頭家先到五雷元帥廟內升挂上五色燈彩,擂起大堂鼓,告知村裏人冥齋要進廟了,大家可來觀看。三通鼓過後,約8時許,廟裏火銃、鞭炮、鼓樂齊鳴,鼓樂聲中,每只冥齋由三個壯年人抬到五顯爺廟。“頭家”在神座前設一張大八仙桌,將冥齋擺在桌上,最大的一隻居中,中大的擇兩隻分擺在最大的兩側,最小的也擇兩隻擺在中大的兩側,象五座一字排開的山峰,餘下四隻留著備用。再在冥齋前擺上牲禮、香、紅蠟燭等供品敬神。世居尤家園、現年74歲的錢瑞平先生説:冥齋是用稻米做成的,稻米屬五穀,擺五個冥齋是取“五穀豐登”的吉祥意義,五個冥齋一層比一層高地排列,是取“一年更比一年高的”蘊義,祈求神靈保祐來年五穀豐登、日子一年過得比一年好。冥齋牲禮上殿後,村民不分老幼均可到廟裏來擊鼓取樂。直至晚9時許,廟裏再度鳴銃奏樂,大家都曉得“頭家”要在廟裏辦留燈酒。留燈有“留丁”即人丁興旺的意義,各家各戶自然都會前來吃酒,討個吉祥。留燈酒從十三夜辦至十六夜,連辦四個夜晚。每場留燈酒,都要從供桌上搬下一隻供過神的冥齋,用鋸子鋸成一小截一小截,再用刀切成小塊,燒軟給大家當點心吃。每從供桌上搬下一個冥齋,同時要補上一個等大的冥齋,四場留燈酒下來,除中間最大的那個不能動,其餘四個均已換了備用的。留燈酒的酒菜開支按參加的人頭分攤。近年,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村民改變了多子多福的老思想,留燈酒也就停辦了,備用的冥齋也用不上了,所以每年僅做五個冥齋。 十七日上午,村民集聚到五雷元帥廟,大家齊心協力取下最後的五個大冥齋,按出錢的戶數的多少,用鋸木頭用的鋸子將冥齋鋸成若干等份,各家各取回一份,冥齋會才算結束。 在蒼南縣金鄉鎮的湖裏村,還有一個大壽桃會的習俗,形式與內容和尤家園村的冥齋會基本相似,只是載體不同,一個用冥齋,一個用米粉做成的壽桃。
庫下唱茶戲迎元宵
蒼南縣霞關鎮庫下村的林陽振介紹,以前庫下宮只供奉著郭聖王(又稱廣德尊王),清乾隆年間,有人把南坪樹柏林村宮裏供奉的“採茶佛”偷抱到庫下宮供奉,這“採茶佛”愛熱鬧,喜歡聽“採茶戲”,自此,每年除夕夜,有愛熱鬧的人,就會乘著家家戶戶忙於吃年夜飯的時候,悄悄躲到庫下宮,把供奉在神壇上的採茶佛抱下神壇,這樣,為保地方平安,村裏的頭人就會召集人馬,辦茶燈、排採茶戲給“採茶佛”看,也給郭聖宮和本地人過年添一番熱鬧。 正月初一,早起燒頭炷香的人來到庫下宮門口連打三聲空嗽,通知廟裏的佛公:我來了。進得廟門,見“採茶佛”“坐”在地上,不敢絲毫怠慢,就要趕去告訴村裏的頭人。村裏的頭人聽了稟報,趕到宮裏看看不假,急急拿出鐵銃,裝上火藥,連放三炮,村裏的人就知道又要辦採茶戲了。於是,從正月初一這天起,家家戶戶都會主動忙起辦茶燈的事。
首先是頭人,初一上午,他就要在村裏至少物色2個男的12個女的年齡在12至14歲兒童做演員,當天晚上就要帶這些孩子到庫下宮學唱戲。其次是蔑匠(一般是郭進柯和郭寶銀兩人),儘管是正月初一,他也沒得休息,要到山上去採伐竹子,備辦一些色布,開始扎唱採茶戲要用的竹馬。再就是村裏的人,有的想搶頭彩,會儘早去備辦一些唱戲用的行頭,送到廟裏備用,有的會儘早去辦自家要用挂的燈彩,有的開始悄悄盤算把茶戲請到自家來唱一齣,也有的沒事就會到廟裏來看排戲。
經過十多天的排練,正月十三晚,茶戲排練停當,便要開鑼唱戲,家家戶戶家門口也高高挂起兩盞綵燈,把村頭巷尾裝點得燈火輝煌。
第一齣戲在廟裏開演,首先演得是“販茶”。這是一齣説教戲式的摺子小戲,全戲只有哥、嫂、姑三個主要角色,分起行和歸家兩段,白、唱均用京腔,説得是一家三口的當家人朱元寶(哥)去泉州販茶,一去三年方回,妻子劉三春和倘未婚配的妹妹熬不住寂寞,均有了私情,朱元寶回家發現內情,本想發作,見妻、妹均有愧過之意,便饒恕了她們的過錯,為此全家又和睦相處、團圓美滿。 接著,還要表演一些《大補缸》、《小補缸》、《賣布》等民間小調戲和《劉秀走南陽》、《那吒鬧海》《空城計》、《甘露寺》、《狸貓換太子》、《天雨花》等京劇摺子小戲。
最後一齣演得是“採茶戲”。採茶戲仿佛一齣小舞蹈劇,以舞為主,載歌載舞,由2男6女或2男8女分成紅綠兩隊表演。紅隊稱“頭軍”,綠隊稱“二軍”。紅隊的領隊稱“招鳳”,由男童飾演,戴頭盔,騎紅色竹馬,武生打扮,手執紅旗在前領隊,身後為6至8位身著紅衣的採茶女步行跟隨。綠隊的領隊稱“壓山”,由男童飾演,戴僕人帽,騎綠色竹馬,丑角打扮,手執綠旗在綠隊中領隊,身後為6至8位身著綠裝的採茶女步行跟隨。採茶女均手執點著紅蠟燭的綵燈,描眉打扮。竹馬均倣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紅馬外用紅綢布裝飾,綠馬外用綠綢布裝飾,分馬頭與馬身兩段,齊腰捆縛在扮演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馬頭下挂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扎馬尾,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馬頭、馬身中部都點著紅蠟燭,夜晚表演,燈火晃動、燭影迷離,場面動人。表演時,“招鳳”和“壓山”在隊前呼引茶女,出場表演。在悠揚的民樂聲中,孩子們邊唱著民間小調“正月裏來”邊表演舞蹈,紅、綠兩隊不斷在舞臺上相互穿插、變化隊列,表演著“南蛇遊”、“小篦籬”、“大篦籬”、“田螺旋”、“鉸剪鼓”、“四柱穿”、“南蛇脫殼”等隊形陣勢。在庫下宮裏表演結束,要按“招鳳—紅隊採茶女—壓山—綠隊採茶女”的序列組成隊形,“出壇”表演,即到村裏的各個庭院表演,甚至到各家各戶演唱,鄰近村鎮有紅帖前來邀請,茶戲隊也樂意赴他村演出,每次表演完畢,主人要給竹馬和綵燈換上新的紅蠟燭,送表演隊一個紅包,所謂“利市包”,以示大家都吉利。
出壇表演最長至正月十八日結束。表演結束後,正月十八日晚要舉行一個“上殿”儀式,即仍舊把採茶佛抱上神座的儀式。
十八日晚天色近暗,庫下村的青年就會聚攏到庫下宮,自願組合成兩班隊伍,一班在宮內,一班在宮外,熄滅所有燈火,雙方分辨不清對方是誰,摸冥對抗。在宮外的一班抱著“採茶佛”,要把“採茶佛”送上殿,在宮內的一班奮勇攔住對方,不讓採茶佛進廟門,一進一齣,推來推去取樂,約至東海的潮水開始上漲的時間,在宮內的隊伍才開始鬆勁,讓宮外的隊伍抱“採茶佛”“登殿”。人們也在鞭炮、火銃的齊鳴聲中漸漸散去。
庫下村過年唱茶燈戲的習俗一直延續至1998年庫下宮戲臺塌毀後才停歇,1998年扮演朱元寶的叫郭進鎮,現年已有23歲,扮演朱文寶妻劉三春的是郭玲釵,現年已有25歲,兩每人平均在外地經商,均還記得當年表演的臺詞唱腔。
宕頂小過年
蒼南縣靈溪鎮宕頂村的吳姓村民過年有自己獨特的習俗。他們在農曆十月十一日這天,家家戶戶就要象正式過年一樣,先過一個小過年。
農曆十月初十,宕頂村吳姓村民家家戶戶就都要宰雞殺鴨、舂好年糕、備好年料,還提前去邀請外公、娘舅、姑姑、姑夫和出嫁的女兒來家一起過小年。吳姓人過小過年要先祭請祖宗。十一傍晚,各家的親戚差不多都到齊了,各家各戶就都要擇最好的菜蔬送到祖屋大廳,在祖屋大廳擺上兩張大桌,在桌上擺好米粉做成的冥齋、壽桃,水果、年糕、木耳、香菇、香、紅蠟燭、紙暝錢(大金、銀子)、一杯茶、三盅酒等,及各家各戶送來的燒得半生不熟的菜疏、牲禮等祭物,開始祭請祖宗。祭請儀式由族中有威望的長輩主持,點上香、燭,給土地公燒大金紙、給祖宗靈位燒銀子紙,對著土地神位和祖宗靈位祈禱、跪拜後,各家要派代表或全家大小逐一上前祭拜。拜祭畢,主持人用手推倒放在祭桌上的冥齋,宣佈撤位,各家便可將自家送來的菜蔬、牲禮端回燒小年夜飯吃。對這,當地人有個説法,叫做“冥齋打倒,糕仔來烤”。全家及直親圍攏吃好年夜飯,便可一起出去看村裏專門請來的戲班演戲。 關於這一習俗的來歷,吳姓人的説法是:宕頂村吳氏肇基祖光星公自閩永春縣遷至宕頂定居後,思親心切,于農曆十月十一日回閩省親, 因路遙千里, 其妻鄭氏預計其要跨過新年才能返回與家人團聚, 故置辦了酒席,率子媳于他出行之前為其餞行,意為闔家先過個早年。孰料光星公一路風霜,過於疲勞,在故梓因病亡故,一去而不復返。為紀念光星公,吳姓村民把光星公回鄉省親之日——十月十一日,定為光星公的祭日,年年不忘祭奠。並把這日稱之為小過年。
新年貼綠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中國人的習俗,沒有絲毫稀奇,但過年貼綠對聯,這僅是蒼南縣金鄉城內人家的一種獨特習俗。金鄉人過年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貼綠色對聯,只是在一年裏有人丁過世的人家,才貼綠對聯。綠對聯用綠色紙寫上黃色字,與別家的紅紙黑字相比較特別的顯眼。
金鄉人説,有人丁過世的人家過年之所以要貼綠色對聯,一是因為帶喪未滿週年,不便大紅大彩,貼綠對聯以表示對亡故者的悼念。二是凡上一年有人丁過世的人家,正月初二這天都要祭奠亡靈,他家的各方親戚也都要趕來參加祭奠,同時表示慰問。正月頭,一年剛開始,大家都想圖個吉利,參加祭奠的人若走錯家門那可是麻煩的事,因而主家貼了綠對聯讓來賓容易辨認,不會走錯門。
剛過新年,往來拜新年的人特多,但正月初二這天,金鄉城內的人由於在這天有祭奠死者的習俗,絕不出去串門,更不去走親訪友,這天若無緣無故到人家家裏去串門,主家會很不喜歡,因為初二這天只有還在帶喪的人家才會有親戚走動。
中秋擺祭祈平安
對蒼南縣靈溪鎮大觀南山邊鄭姓村民來説,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是中秋節,在該地有“嘗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説法。鄭姓人過中秋之所以特別排場,就是因為在這天他們要祭請家神“三乳媽”。中秋節這天,鄭姓人家家家戶戶要邀請外公、娘舅等直系親戚來家過節,出嫁的姑媽、女兒也會主動趕回娘家過節。過節前要先行祭請“三乳媽”的儀式,以求“三乳媽”保祐族中大小和順平安。
大觀南山邊鄭姓人家祭請三乳奶,可一排屋或整個自然村合祭,也可一家單祭。單祭在自家進行,合祭一般在祖屋大廳舉行。單祭,可在自家選擇清靜處,橫著擺放一張桌子,桌上左側立三乳媽的神位,右側立土地爺神位,神位前擺放九層米糕一籠,米粉做成的冥齋、壽桃各五枚,水果四盤,全雞一隻,魚一條,肉、紫菜、香菇、木耳、紅棗各一盆,酒一杯、茶三杯,還要在九層米糕上擺放數束五色絲線和數個特意製作的香囊。祭品可多可少,但九層米糕和五色絲線、香囊不可缺少。五色絲,即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絲線,按陰陽五行的理論由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組合而成,這五種顏色分別象征東南西北和中央,所以絲線雖是小物件,卻蘊含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除邪魔。大觀鄭姓人家,中秋節用置放在九層米糕上供過三乳媽的五色絲,依男左女右之俗,或繫於兒童的手臂、手腕,或挂在兒童的胸前,或懸于蚊帳內,信能得到“三乳媽”的庇祐,能快快長高,還能辟邪、驅除疾病、使人健康長壽。香囊用綢、緞布做成人身、蒜頭、五毒、老虎、葫蘆等形制,外繡有福、祿、壽等吉祥文字或魚樣圖案,內裝硃砂,雄黃、香藥等,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讓小孩佩帶于身,寓意可以拒百毒、辟邪和圖吉祥,香袋和五色絲線,每年中秋節換一次,直至孩子十六歲成年。
獨家祭“三乳媽”時,由家里長輩主持,主持人在神位前焚、插香三支、點上一對紅蠟燭,給“三乳媽”燒暝錢“銀子”,給土地爺燒暝錢“大金”,一杯一杯敬茶,敬酒並將酒灑地上,全家跪拜,畢,主持人用手推倒冥齋,口念“吃飽退位”,便可倒掉茶水,撤下祭品煮中秋宴吃,撤下五色絲線,給當年生下的小孩挂上,給其他孩子脫下舊絲線並換上新絲線,再給男孩挂上香袋。若族人合祭,一般在祖屋的大廳進行,由族內有威望的長輩主持。在祖屋大廳的靈龕前橫著擺上二至三張大桌,桌上擺開各家各戶送來的冥齋、壽桃、雞、魚等祭品,祭祀程式與單祭基本相同,只是祭品要豐富一些,各家聚攏,場面要熱鬧得多,族裏有讀書人的,還要寫了祭文祭請,祭請畢,在神龕前焚燒祭文,各家派代表,按先後順序逐一上前跪拜。拜畢,敬神片刻,主持人推倒冥齋,對著靈位口念:“吃飽退位!”,對眾人宣佈撤位,各家便可端回自家送來的菜蔬煮中秋宴吃,拿回自家的五色絲線和香袋給自家的孩子挂上。祭請時,女人要回避,各家送來的菜,燒煮人絕對不能嘗過味,這是禁忌。吃畢中秋宴,主家要將九層米糕切分了給各家的親戚帶回家去,意祝各家親戚各項事業日日高、層層高。
據《蒼南章氏史志•裂趾記》記載,“三乳媽”是古時河南滎陽郡鄭孔懷之妻,姓金,名琴璋,字啟仙,身有三乳,人稱三乳媽。朝廷聞之,宣召入宮為太子啟乳娘。三乳媽進宮後,宮廷姦佞作亂,發兵衝向皇宮。三乳媽抱著太子逃出宮門,當時,追兵已近,三乳媽急中生智,眼見岔道間一叢荊棘,枝繁葉茂可作避難之地。於是,立即脫下繡鞋,拋相反之處,見太子熟睡,將裙披其身上,撥開荊條,藏身於叢中。未已,叛軍隨至。前面叛軍見繡鞋,朝繡鞋方向追蹤,後面叛軍以長矛亂刺荊叢,刺中三乳媽尾趾。三乳媽急忙拉起衣裙拭去矛尖鮮血,叛軍見矛無血跡,便隨前隊向前而去。三乳媽與太子得脫。朝廷平叛後,皇上詔示:三乳媽救太子有功,御賜榮歸。歸後,生十八男一女,十八男俗稱十八郎,女喚十九娘,生下尾趾甲皆裂痕。爾後,代代相傳,無一異也。後裔孫女嫁與章氏,章氏子孫的尾趾也裂甲。章、鄭人家為紀念兩姓裂趾相親,在祖堂上設龕立像,奉祀三乳媽。(楊思好)
江蘇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