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台灣概況

台灣概況

發佈時間:2015-09-14 16:06:12

  【基本概述】

  台灣(簡稱:臺,英語:Taiwan),由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構成,1949年後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靠近大陸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為中國的“多島之省”。台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台灣海峽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人口主要由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台灣少數民族與17世紀後遷入的大陸各省移民所構成。台灣地區使用漢語普通話和繁體中文,通用閩南語、客家語及台灣少數民族語言。台灣省有超過7成的人口集中于西部走廊的5大都會區,其中台北都會區為最大都會區,也是亞洲主要的都市圈。

  在中國古代文獻裏,台灣被稱為“蓬萊”、“瀛洲”、“夷州”、“流求”等。明朝萬曆年間,中國官方正式啟用“台灣”這一名稱。從三國時代開始,中國人民便逐漸開拓、經營台灣,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創造出令人矚目的“台灣奇跡”,在精密機械、生物制藥、光電産業、半導體産業、個人電腦、通訊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實力雄厚。

  台灣居民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約2%,約43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有11族個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族、葛瑪蘭和賽夏等,分居全省各地。

  【回歸中國版圖】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正式舉行。

  中國方面陳儀長官等、美國聯絡官柏德爾准將出席儀式。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投降書上簽字。上午10時,陳儀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廣播電臺宣佈:從即日起台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該區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日本在台灣長達5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日本宣佈投降後,國民政府鋻於台灣情形特殊,在台灣設立了與大陸各省迥然不同的行政長官公署制度。9月28日,國民政府公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行政長官公署與警備總司令部于9月28日,派公署秘書長葛敬恩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副參謀長范誦堯2人籌組前進指揮所,並兼該所正、副主任。10月1日。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延孟奉命攜帶國民政府國旗單機飛台北,並在台北升起國旗。10月3日,中國陸軍先頭部隊乘木帆船抵臺,10月5日,葛敬恩率領幕僚80余人,由重慶抵達台北。此為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的首批抵臺人員。10月16日,傳聞國軍將於10月25日抵達基隆,民眾乃聚集碼頭準備迎接。自早到晚,卻未見軍隊來到,許多人露宿碼頭久等。10月17日,由陳孔達所率的陸軍第七十軍,以及部分公署官員,分乘美國運輸艦40余艘抵達基隆,這是第一批登陸台灣的國軍。大軍登陸後,受到久候民眾熱烈歡迎。14時40分,第七十軍進入台北,更受到數萬市民夾道歡呼,軍隊所經過的路兩旁,砌成了人墻,其中也有些日本人乖乖地排站著。10月24日,陳儀率其公署官員于午後由上海飛抵台北。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