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西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名稱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説:“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説:“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他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氾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華陽國志·蜀志》),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為了控制水流量,在進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華陽國志·蜀志》)。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 和 肩 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制渠道進水流量。這説明早在23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並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留在內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為都江堰歲修深淘灘的控制高程。通過深淘灘,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過水斷面,這樣就可以保證河床安全地通過比較大的洪水量。可見當時人們對流量和過水斷面的關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這種數量關係,正是現代流量公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