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部的冰川組成的山谷。景區佔地面積700平方公里,由黃龍本部和牟尼溝兩部份組成。黃龍本部主要由黃龍溝、丹雲峽、雪寶頂等景區構成,牟尼溝部分主要是扎嘎瀑布和二道海兩個景區。主要因佛門名剎黃龍寺而得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是中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它是一條長約7公里,寬約300米的鈣化山峽,這裡山勢如龍,又稱“藏龍山”。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黃龍于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1982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地。1983年列為四川省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黃龍在空間位置上處於單元間的交接部位。構造上它處在揚子準臺地、松潘一甘孜褶皺係與秦嶺地槽褶皺係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貌上屬中國第二地貌階梯坎前位,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四川盆地西部山區交接帶。風景區內,又為東西向雪山斷裂,虎牙斷裂和南北向岷山斷裂,扎尕山斷裂,交叉切錯,而且黃龍本部與牟尼溝景區在岩性、層序、沉積等古地理條件和地層構造、構造形跡上均有較大差異。
該區屬高原溫帶亞寒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特點是:濕潤寒冷,一年中冬季漫長,夏無幾日,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7℃,日照充足,早晚霧多,雨量多集中在每年五月至八月。 黃龍風景區年平均氣溫為5-7℃,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3℃。每年4-11月為遊覽黃龍的最佳時間。
黃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複雜多樣,生境多樣性很高。其境內自然條件優越,山體高大、河谷深切,海拔跨度大。區內生境按照動物的棲息地類型大致可分為8種。
從下到上分別為:常綠闊葉林、低山次生灌叢、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另外還有溪流、房屋和裸岩。一般情況下,由於常綠闊葉林生境多樣性高,食物豐富,因而哺乳動物種類最豐富。其次是低山次生灌叢,然後依次是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在裸岩、房屋和溪流生境中種類最少。
黃龍以規模宏大、類型繁多、結構奇巧、色彩豐艷的地表鈣華景觀為主景,在中國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一絕。綜合景觀出類拔萃黃龍是以絢麗的高原風光和特異的民族風情為綜合景觀的基調。高山摩天、峽谷縱橫、莽林蒼蒼、碧水蕩蕩,其間鑲嵌著精巧的池、湖、灘、瀑、泉、洞等各類鈣華景觀,點綴著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各族鄉土風情。它們景類齊全、景形特異,但又組合有機,整體和諧,在高原特有的藍天白雲、艷陽驟雨和晨昏季相的烘染下,呈現出一派時時處處皆景,動態神奇無窮的天然畫境。
主景區黃龍溝,似中國人心目中“龍”的形象,因而歷來被喻為“人間瑤池”、“中華象徵”。在當地更為各族鄉民所尊祟,藏民稱之為“東日·瑟爾峻”,意為東方的海螺山(指雪寶山)、金色的海子(指黃龍溝),並沿襲著一年一度盛況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區各族民眾參加的轉山廟會。
黃龍鈣華景觀,類型齊全,鈣華邊石壩彩池、鈣華灘、鈣華扇、鈣華湖、鈣華塌陷湖、坑,以及鈣華瀑布、鈣華洞穴、鈣華泉、鈣華臺、鈣華盆景等一應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鈣華博物館。它規模巨大:黃龍溝連綿分佈鈣華段長達3600米,最長鈣華灘長l 300米,最寬170米;彩池數多達3400余個;邊石壩最高達7.2米;扎尕鈣華瀑布高達93.2米。這些都屬中國之最,世界無雙。它分佈集中:在全區廣闊的碳酸鹽地層上,鈣華奇觀僅集中分佈在黃龍溝、扎尕溝、二道海等四條溝谷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它過程完整:區內黃龍溝、二道海、扎尕溝分別處於鈣華的現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蛻化後期,給鈣華演替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現場。它組合精巧:在黃龍溝3600米區段內,同時組接著幾乎所有鈣華類型,並巧妙地構成一條金色“巨龍”,騰翻于雪山林海之中,實為自然奇觀。
黃龍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廣泛發育著清晰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寶鼎地區最為典型。其特點是類型全面,分佈密集,最靠東部。此區山高範圍廣,峰叢林立,單5000米以上高峰就達7座,其中發育著雪寶鼎(5588米)、雪欄山(5440米)和門洞峰(5058米)三條現代冰川,使此區域成為中國最東部的現代冰川保存區。主要冰蝕遺跡有角峰(分佈于海拔4000米以上)、刃脊(3800米以上)、冰蝕堰塞湖(3900米以上)等;主要冰磧地貌有終質、中磧、側磧、底磧等;分佈于各冰川谷中,其中終債主要分佈高程為3000~3100米、3550~3650米、3750~3850米。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跡及其與鈣華之間的關係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