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巴蜀

四川皮影戲簡介

發佈時間:2015-09-15 15:06:51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是四川地區的漢族傳統表演藝術形式,清代極盛,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説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誇張、滑稽,臉譜服飾多倣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陜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説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倣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四川皮影的産生,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晚期。清代中期的四川學者、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西元1734年—1803年)的《影燈戲》詩云:“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生動地反映了乾隆晚期綿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的情景。四川皮影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有名人軼事、文學故事、戲曲唱術、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説和社會生活等,是民間手工藝和民間文藝的完美結合。

  四川皮影有川北皮影與成都皮影兩大類別,在工藝製作上都是在經過硝制、刮薄、壓平、晾幹處理後的黃牛皮上起稿,而後經雕刻、繪染、定膠、打蠟出光、用線串聯等步驟製作而成。但在造型上,由於地理環境及民俗和欣賞習慣的差異,兩者各具自己的藝術特色。

  成都皮影戲是四川皮影戲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類型,主要是配合川劇的演唱。清朝中期,陜西人來川經商,陜西皮影也隨之傳入了四川。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熱愛川劇藝術和對皮影有研究興趣的畫家,配合當時成都有名的皮影雕刻家仲傑子和劉燈影,合作刻製了一套地道的四川皮影。他們借鑒了民間木版年畫(主要是綿竹木版年畫)中門神的誇張、變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間壁畫、廟畫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用色規律,也吸取了樸實、雅拙、裝飾性強烈的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雲、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四川皮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都皮影全身共分14個關節,頭部可插進脖頸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餘關節用細麻繩連結。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3段:帽、頭(統稱“梢子”)、衣履(稱為“把子”)。成都皮影的關節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勻稱,改用軟須軟髮,操縱起來伸縮自如,宛轉隨意。

  在雕刻和裝飾圖案上,成都皮影倣照川劇,同時也吸收和採用了“蜀錦”和”蜀繡”上面的花紋,採用透雕技術,線條優美,衣衫精緻,色彩悅目。在臉譜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額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圓,臉部顯得比較豐滿,同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別。刻製皮影花錢費時,雕刻一個皮影約需3至4天,一個皮影班子至少有七八百件皮影,一個技術嫺熟的雕刻藝人需要七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方能完成。

  皮影戲中的人物分為不同的行當,同一行當中又有許多類別。生,分為文、武生,頭部為陰刻空臉,以空代色、通天鼻梁、平唇細目,抿口小嘴。旦,主要分為老旦、中年旦、刀馬旦、青衣等,其中青衣又稱為“小”,在雕刻上與生角非常相似。凈,屬於花臉一類,在雕刻時借助線條和“敷彩”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前額突出,鉤鼻,眉眼長且大,斜插入鬢,臉部有紅、綠、黑等多種顏色。末,專指老生,在影戲中也稱為“髯”。造型為陽刻鏤空,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鬍鬚上,青年、中年一般3髯或5髯,老年為5髯或長髯。醜,男醜一般為花生,女醜為花旦。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眼睛上,一般在眼睛周圍加畫圓圈,或鼻子上翹、麻臉等,頭帽也較其他行類有差別,看起來詼諧輕佻。神怪,有閻王、小鬼、判官之類角色。

  皮影是傀儡劇,演出時操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般以3根竹竿分別安置在影人頸部和雙手上,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的動作來表現,所以手竿操縱最為關鍵。成都皮影尺碼較大,操縱竿有時不只限于3根,影戲的武打場面操縱很不容易,馬上步下、長槍短打都要有招有式,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演出效果。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