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寶島攬勝

鵝鑾鼻簡介

發佈時間:2015-09-15 13:51:11

  

   鵝鑾鼻,又名南岬,位於台灣島的最南端,地處中央山脈盡頭的臺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島,三面臨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的分界處,南部海上輪船來往必經這裡,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       

   鵝鑾鼻原來住著高山族的排灣人,鵝鑾乃排灣語的“帆船”之意。因為附近香蕉灣的海中有一石,高50米,周圍約40米,極似船帆,取名“帆船石”。又因這裡北接恒春丘陵,銜山環海,突出如鼻,故得名“鵝鑾鼻”。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耗資20萬兩白銀建立鵝鑾鼻燈塔。

  

  自然環境

  鵝鑾鼻附近的海域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礁林立,怪石嶙峋,有好漢石、擎天石、豬石、草海洞、古洞等天然奇石怪洞,四季如春,旖旎多彩,素有蕉風椰雨、碧海白浪的熱帶海濱情調,人稱“台灣的夏威夷”。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為著名歷史古跡,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

  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目前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後被台灣最南點地標所取代。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裏,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于1881年動工,1883年建成,建造費用總數為白銀20余萬兩。在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軍在離臺前,恒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燬南台灣鵝鑾鼻燈樓、石墻,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摧毀。在1898年日治時代時燈塔整修完成,1904年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恒春地區第一部電話。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1962年重建後,塔高24.1米,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