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有夢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筆下的思鄉之情,此時化為她的逐夢之旅。
她是一隻南方的燕子,九江人,2006年從井岡山大學畢業後,雄心勃勃地飛往遙遠的北京漂泊闖蕩。
她應該是成功的,經過一番打拼,做到了一家知名企業分公司的負責人,養尊處優,收入頗豐。但都市的繁華喧鬧並未讓自己興奮起來,久而久之反而滋生一種莫名的悵惘與哀愁。
回歸大自然的淡然恬然,回歸內心世界的安然悠然,回歸紅土地上溫潤親切柔和的氣息!
一次次內心的煎熬與夢裏的呼喚,終於讓她毅然寂然轉身,走下高高在上繽紛璀璨的舞臺,回歸堅實淳樸的泥土,來到丈夫的家鄉永新縣象形鄉一座幽靜小山村,承包了100多畝山地開荒種果,開始從大都市白領到大學生村姑的角色嬗變。
這種外部環境與生活節奏的巨大反差,需要多麼強大的心理適應能力!
每天,她迎著晨曦荷鋤勞作。每一株果樹,像井岡蜜柚、翠冠梨、黃花梨、枇杷,她都像對待小孩一樣精心呵護,灌輸愛意。果樹的每一次開花、每一次蟲害、每一次結果、每一次採摘,都讓她熱淚盈眶。
“坐在北京窗明几淨的空調辦公室裏指揮一幫員工的感覺,其實與現在面對山旮旯一排排茁壯生長的果樹並沒多大區別。相反,我內心更充實更安穩,吃得更甜,睡得也更香。這也許是一種與生俱來深入血脈的鄉土情結吧!”
她初為農民的心態相當平和,對好奇觀望的鄉親及慕名趕來拜訪的市民總是抱以陽光的微笑。漸漸地,她愛上了這座小山村,真正融入了他鄉。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將北宋詩人王禹偁筆下的意境移植到這裡,她感覺非常貼切。在他鄉,她同樣享受著故鄉的溫暖與溫情。
在這裡,春天,她體會“梅子黃時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曼妙;夏天,品味“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的悠閒;秋天,半夜起來,也能欣賞到“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的驚艷;冬天,鄭板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恬淡幽邃意境,讓靈魂免去奔波之苦。在這裡,她偶爾寫點文字,讓瑣碎紛繁的時光綴飾一些柔情,讓寂寞青春煥發一點光彩,讓平凡生命沾上那麼一絲文藝范兒。
為了儘快回籠資金,她在果園裏散養土雞,並嘗試著發展生豬養殖。
多少次櫛風沐雨搶修豬舍,多少次披星戴月侍弄果樹,多少次馬不停蹄推銷産品,多少次受委屈累得連哭泣的時間也沒有便昏沉沉進入夢鄉。一位柔弱女子,硬是扛過來了。
而今,她的果園已擴建至500多畝,新種植了楊梅、果桑、紅心獼猴桃、黃桃、軟籽石榴、金桔、紅橙、藍莓、無花果、紐西蘭紅梨等水果,以及紫薇、水杉、紅楓、金葉銀杏、桂花、櫻花、紫荊、櫟樹等系列花卉苗木。真是漫山遍野果木蔥蘢、鳥雀歡唱、花影綽約、香氣撲鼻。
“我的夢想是打造出一個七彩生態觀光園,做到四季有果吃,時時有花賞,體現田園牧歌式的清新唯美與古剎禪境般的幽雅貞靜,”她的眸光裏折射出燦爛的憧憬,“感謝大自然的無私賜予,感謝這個包容開放的美好時代,讓我他鄉有夢,寧靜地生活,詩意地寫作,快樂地勞動……”
她叫危云云,一位敢於挑戰人生兩個截然不同方向的女子,讓我們共同祝福她吧!
(吉安市文聯 曾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