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贛臺心橋 > 部落格頻道

時光繾綣走下七

發佈時間:2016-01-19 16:12:20

  欣聞井岡山下七的鄉村旅遊別具一格,邊貿經濟漸入佳境,山鄉變遷有口皆碑,遂于2016年伊始,邀數位吉安文友逸興而去,盡興而歸。雖一日光景,走馬觀花,內心卻繾綣難忘。

  ——題記

  從鄉政府大院到步行街

  剛踏入下七鄉政府大院,我對其設計之美讚嘆不已。

  只見大院依託緩坡地形,有的放矢地栽種了雪松、桂花、杜鵑、紅豆杉等二十余種花卉,並擺放層次分明、精心剪裁的盆景,讓人恍若置身於蘇州園林。四個花壇,以形態各異的鵝卵石圈圍。花石巧妙搭配,剛柔相濟,相得益彰。一棟漂亮樓宇的走廊盡頭,但見一扇形碩大窗戶,妙手引入潺潺山泉,形成瀑流飛濺聲音宛轉的人造水簾景觀。花壇左側,辟有婀娜石橋。橋畔怪石嶙峋青竹招搖,橋身將小池掰成兩半。池水清冽嫩綠,可欣賞到樹影婆娑,魚翔淺底。花壇右側的車庫墻壁,辟有一排長方形的格子窗戶,車庫上面花卉繁茂,一些叫不出名兒的藤蔓植物矯健地沿窗欞攀援而上,恰似一幅色彩厚重沉靜的水粉畫在徐徐鋪展;而窗外隱約顯現的如黛遠山、翩飛白鷺、荷鋤農夫以及遊戲頑童,則組成清逸淡雅的水墨國畫,別有意韻。真可謂景外是景,畫外有畫,渾然天成,相映成趣。

  整個大院,各種紅瓦白墻的客家建築精緻典雅,錯落分佈,襯以廊道內懸挂的一幅幅精美字畫,耳畔飄裊的舒緩音樂,讓我感到一股機關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清新、清幽、清香。

  與鄉政府大院的設計可爭鋒媲美的是剛剛建好的步行街。

  同樣造型獨特的客家風格,同樣依託大自然的地理條件與客家民俗風情,凸顯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與人文情懷。

  漫步于大氣磅薄的步行街,細細欣賞鑲嵌于墻上美輪美奐的雕塑及砂畫,聆聽河邊的水流清音及鳥雀啼鳴,漸漸地,我的步子變得越來越慵懶細碎,心房裏填滿的各種雜念瞬間蕩然無存。時光也似乎停止了快速滑行,悄然小憩在我的眼角,一道享受這跟前的旖旎景致與天簌之音。

  從鄉政府大院到步行街路程不遠,我卻分明掂量到決策者發展邊貿經濟與鄉村旅遊的宏偉夢想。這個夢想離下七的紅土地不遠,離炊煙嫋嫋的家園不遠,離勤勞善良的鄉親不遠……

  想坐下來吃喜宴、喝熱茶

  下午,下七的時光充滿了靈氣,我沒有丁點渴睡的願想。

  正值雨後初晴,濕潤凝重的空氣,緣于漾動著陽光、炊煙、米飯、鞭炮與野花的香味,變得輕靈而親切。

  我恬靜放鬆的目光,驀地像一隻蜜蜂盯緊花蕊,在一桌桌散開的喜宴席上戀戀不捨。

  我究竟被什麼所吸引?

  是那一大碗一大盤的噴香魚肉嗎?抑或是喜宴席附近門楣張貼的大紅楹聯、婚禮流程以及數口依舊冒著熱氣的大鐵鍋嗎?還是在八仙桌底下搖頭晃尾幸福啃食肉骨頭的大黃狗、小黑狗與哈巴狗?

  我想有一點點對,但都沒有扣到點子上。

  吸引我的,更多的應該是兩位新人燦爛的笑容與得體的舉止,是背著娃娃一邊走動一邊夾菜盛飯的村姑,是瀰漫在喜宴席之間那份融洽的人情味。

  我多想留下來,與這些普通的陌生人一起分享這個慵懶的下午,分享這份難能可貴的人情味。

  當然,我是沒資格貿然去蹭飯吃,而是隨嚮導走向不遠處圩場的茶館。

  不是當圩的下七圩場,人不多,只有一桌農人在露天茶館自在地聊天品茶。

  一壺清茶,幾碟小吃。遠遠地,我似乎聞到小吃那種特別柔軟甜香的氣息,感應著一枚枚輕巧青綠的茶葉,在集體洗熱水浴時發出的愉悅呢喃。

  期待的步子走近、再走近。陡然,我眼前騰起一片灰黃的“霧氣”,伴隨著一陣時大時小“撲哧”的聲響。原來,是一群覓食的麻雀被驚擾。它們高頻率地扇動著翅膀,飛走又飛來,一隻只睜著圓溜溜的小眼睛,惶恐又好奇地打量著我等不速之客。

  這時,熱情的茶館主人麻利地端來茶杯,逐個倒上滾燙開水,接著像走馬燈似的端上幾碟小吃。我對從外地嫁過來的茶館主人有些好奇,遂踱進她開的店舖。平時,她主要賣些日用品,兼經營茶館。茶館不怎麼掙錢,圖個客家老俵逢圩時有個坐下來休息的地方。每杯茶水只要一元錢,且添加開水免費。小吃從兩元至八元不等,八人一桌下來,每人也就幾元錢,卻可以慢慢品茶小半天。在店舖的方桌上,我發現了市場上隨時可買到的葵花籽、多味花生、蘭花根、狀元紅、怪味豆等食品,我最感興趣的是回味悠長農家製作的“浸味”,包括醋浸姜、醋蒜頭等,以及李幹、楊梅幹、獼猴桃乾等各種乾果,甚至還有辣椒、苦瓜、南瓜花、薄荷葉等通過油炸後沾上蜂蜜方可享用的特色小吃。這種原汁原味鄉土的味道,是城裏人享受不到的,我挺喜歡。

  一旁的鄉幹部介紹,逢圩時一字排開的十多張桌子往往坐滿了茶客。那真是人頭攢動,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大家談農事、談收成、談子女,也談國際大事、醫療教育與中國夢。更多的時候只是傻坐著,一口一口地抿茶,葵花籽一粒一粒兀自剝著,也不搭話,偶爾相互微笑示意。説得我呀,是眼睛發亮心馳神往。

  這是神仙過的日子呵!

  “霞溪山莊”的抱負與客家院落的金桔

  下七,原先是喚作霞溪哩。

  想想看,一道道絢麗多姿的霞光從遠處出巒之上的雲層裏傾瀉下來,在這裡溪澗的水面濺起一朵朵細碎的小梅花,紅紅綠綠,閃閃爍爍,這種意境有多麼闃寂多麼唯美。

  因此,上次參觀時,我對外出打工事業有成後便回鄉創業的農民黃芹華建議,由他&&開發的農家樂山莊就取名為“霞溪山莊”。黃芹華樂顛顛地受領。

  沒想到才過一年半載,先前“霞溪山莊”的荒山草坡之上,已變魔術般建成山頂酒店、空中綠廊、游泳池、山坡歌吧以及層層疊疊長勢良好的果園菜園、山羊珍珠雞等特色養殖場。

  “誰説家門口的打拼沒甜頭、沒奔頭、沒享頭”,矮墩墩黑瘦的黃芹華充滿自信,其年少青春的遠大抱負不容小覷,值得點讚,“我想將‘霞溪山莊’,打造成聯結井岡山與遂川兩地乃至湘贛兩省邊界的風情旅遊山莊,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這裡採摘、觀光、度假,我會不斷努力!”

  讓我們衷心祝福黃芹華美夢成真心想事成!

  下七是聞名遐邇的客家聚集地。下午時光,我們一行在鄉幹部的引領下,走進了光明村的兩座客家院落。

  “我幾乎是個文盲,卻取了個文謅謅的名字,好搞笑吧,”光明村大大咧咧純樸率真的村主任盧書明笑言,“所以冇事業冇長進冇屁用的廢物一個!”

  真是低到塵埃裏的謙遜!

  盧書明在外打拼許多年,回村裏後將積攢的數百萬元資金全部投入花卉苗木培育及紅綠臍橙種植,並積極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在他的豪華客家別墅裏,我們品嘗著他家自種的金桔臍橙密柚等水果以及自製的“浸味”,體會著“高人鮮露面、高手在民間”的真諦。

  我留意了盧書明家客廳的墻上,挂滿了一對兒女嘉威、嘉欣的獎狀,書房裏堆滿了各種農技、文學、歷史、經濟等方面的書籍。淡淡書香與院子裏的金桔清香在空氣裏歡快地跳著交誼舞,十分迷人。

  教師盧詩蘭的院落簡直就是一處桃花源。

  三棟連片中間平整兩頭有飛檐翹角的客家老宅,盧詩蘭獨自享受。他們五兄弟已分家,其餘都住進新屋了,妻子也往深圳為小兒子幫忙帶孫子。所以偌大的老宅,只有盧詩蘭因為尚未退休需留守。難怪寬闊的院落栽著的一排排金桔樹,雖碩果纍纍,但無人品嘗,任意掉落,腐爛成泥。盧詩蘭執意要大家摘些金桔回去,説現在生活水準高了,也不太願意去賣,誰摘都可以。即使吃不完,美化一下庭院環境也好。

  多麼富足愜意的山裏人!

  盧詩蘭老宅背後,是一片葳蕤的茂林修竹,不乏香樟、銀杏等古木。前頭一條蜿蜒的小徑,細石玲瓏,兩旁皆為金桔。隨手摘一顆放入嘴裏,香甜中濾出一絲微酸。曠野之氣隨之進入我的身體,讓每個關節放鬆、每個細胞放鬆。不遠處,美麗的下七河波光粼粼,時有水鳥輕盈掠過,展示宛轉的歌喉與眩目的羽翅,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恣情上演一場免費卻高品質的“空中走秀”。

  離開盧詩蘭的客家院落已經很遠了,我依舊在回味著他家滿院金桔所發出的美妙香氣,回味著山裏客家人如金桔一般素樸清新的氣場。(曾緋龍)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