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都應對此加以警惕
王水寶
前些日子,台灣民進黨籍“立委”高志鵬建議,在校園及公務單位撤掉孫中山遺像。對於這一要廢除“懸挂孫中山遺像”的提案,遭到了台灣各界的痛批。台灣《聯合報》社論更是直言:新一屆台灣當局還沒上班,民進黨“立委”已開始大肆清洗、改寫歷史。
綜所週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他把反對分裂,謀求祖國和平統一,作為畢生奮鬥的目標,是兩岸歷史和情感的重要聯結人物,在他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為祖國的統一而奔波,而台灣也一直縈係在他的心中,他曾四次登臨台灣寶島。
孫中山先生第一次台灣之行于1900年9月28 日,孫中山先生為籌劃惠州起義,他單人匹馬從日本到達台灣,後因日本在台殖民當局的破壞,起義失敗,11月10日孫中山離開台灣。孫中山先生第二次台灣之行1913年8月5日。因孫中山先生組織的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遭到通緝,與胡漢民等人從福州乘“撫順號”取道台灣去日本。在基隆登岸,住在台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裏,並贈給店主“博愛”二字。由於日本政府警衛森嚴,使孫中山沒有如約和黃興會面,在台灣短暫停留後,便離開了台灣。孫中山先生第三次台灣之行,是為了尋找革命出路,孫中山想在台灣建立大陸以外的革命基地,宣傳自己的革命主張,喚起台灣同胞的民族意識;便於1918年6月7日,孫中山自汕頭乘船抵達基隆,但日本殖民當局害怕孫中山與台灣民眾接觸,故當輪船一靠岸,就派員上船,直接護送孫中山上岸,使孫中山無機會與台灣民眾見面。孫中山在台灣只住一晚就離開了台灣。孫中山先生第四次台灣之行是在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接受馮玉祥北上共謀南北統一的邀請,在宋慶齡陪同下,抱病二次北上。孫中山從廣州乘船,途中在台灣停留,但孫中山沒有上岸。這是孫中山先生第四次,也是他最後一次到台灣。(關於孫中山先生到台灣的次數,説法不一,有的資料是3次,這次孫中山雖未上岸,但在台灣停留,也應算到過台灣。筆者注。)
從孫中山先生情係台灣,和他的4次台灣之行,足見孫中山先生對台灣的前途和台灣人民的命運,是多麼的關懷備至。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台灣之行和對台灣的關切,台灣人民把孫中山先生第二次到台灣住過的旅館“梅屋敷”,改名為“孫中山台灣史跡紀念館”,在紀念館裏擺放著孫中山先生用過的茶几、屏風等物品,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博愛”二字,也挂在屋子的中間。台灣人民在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台灣之行的影響下,也激發了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在台南、台北、苗栗、南投、台中等地的台灣民眾曾多次發動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同盟會會員羅福星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中被捕,慷慨就義前,賦“孫逸仙救”藏頭詩一首:“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貶靈妙藥,救人于病身相當。”體現了台灣人民不但戀戀不忘孫中山先生,也表達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期冀。
這次台灣民進黨人士的廢除“懸挂孫中山遺像”的提案,理所當然地遭到批駁,而蔡英文在應詢時還以模糊、拗口的言語將此提案歸類為所謂“面對歷史真相跟轉型正義的問題”。兩岸同胞都應對此加以警惕!(江西萬載縣宣傳部 王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