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花”作品
景德鎮手工制瓷因工序繁雜吸引很多制瓷愛好者深入研究,很多産瓷區的人也來到景德鎮一探究竟,像拉坯、利坯、混水、繪畫等工序很多人都熟悉,然而對於“扒花”這項工藝技法很多人沒聽説過,也不懂怎麼操作。
“扒花”屬於粉彩藝術中的一種裝飾形式,北方稱之為“軋道”,景德鎮俗稱“扒花”或“耙花”,工藝最為精、細。該技法是在保留傳統粉彩裝飾技法的基礎上,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如紅、黃、紫、胭脂紅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銹花針的工具拔劃出細的鳳尾草紋後,在色釉底上錐刻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再加繪粉彩花卉紋。除運用了勾線、平填等技藝以外,其製作工序還包括制坯、素燒、噴釉、軋道,之後還要經過二次高溫燒成,再貼紙、勾線、繪畫,按照作者的設計要求刻劃出底子紋樣後在其上施以不同的色釉。“扒花”包括制坯、素燒、噴釉、軋道、填色、寫字、底款等20多道工序,其成本比起普通粉彩瓷的成本高出2/3,不愧有“錦上添花”的美譽。
景德鎮“扒花”又叫粉彩軋道,就是把粉彩和軋道的工藝有機結合起來,珠聯璧合。“扒花”是出現于乾隆時期的一種陶瓷裝飾技術。在高溫燒制的白瓷上,用粉彩滿繪,再用針裝工具細細地刻畫紋飾,然後再進行低溫燒制。“扒花”的扒,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細地刻畫。這一個“扒”字,仿佛讓我們看到扒花匠師凝神靜氣,手中穩穩拿住扒花針,眼睛緊緊盯住器物,一針一針,認真創作的工作場景。這種裝飾方法一般都是滿裝飾,紋飾細小。對匠人而言,是一種重復、枯燥、細緻的苦活,既費眼費神,又須全神貫注,心手相應,一絲不亂。一個細小的失誤,就有可能破壞整件器物的美觀。比如哪一針稍重,有可能在燒制後,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剝落。對於“扒花”工藝而言,這意味著全部的失敗。
一般而言,“扒花”是刻畫單一的連續紋飾,最常見的是卷草紋、金錢紋、錦地紋等。“扒花”的花,指的就是這個。如果要刻畫不連續的畫面,比如在錦地紋中夾以龍紋鳳紋乃至花鳥魚蟲,難度就更大。這種裝飾手法,在單一的色釉上,遠看並不顯著,近賞方能細細品玩,體現出一種含蓄的意韻,不禁令人讚嘆能工巧匠的技藝精湛和陶瓷藝術的魅力與活力。(來源:景德鎮線上)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