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期中國海交史研究會、泉州海交史博物館合辦《海交史研究》,刊登錢江、陳佳榮《耶魯藏〈清代東南洋航海圖〉推介》,公佈現存于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所珍藏122幅航海圖,其中涉及粵閩台海上交通要衝南澳島者10幅、其他潮屬的澄海、潮陽、惠來、陸豐之甲子者4幅。這些滄海遺珠,有力見證了南澳島是清代海絲之路必經要道、貿易中心的雄強地位。
該航海圖冊係1841年“英國皇家先驅者號”戰艦,從一艘中國商船上掠走的物品之一。該船正從中國北直隸海灣航行往新加坡,其航海圖是水手賴以從華北遠航新加坡的唯一指南,畫出了不同的海岬、島嶼,並標出羅盤針經的航向,因帆船是沿岸航行的。航海圖成書約在1734年之後。“本圖作者較大可能是潮汕或南澳一帶人。首先,汕頭或南澳人以操閩南語而符合作者的資格。其次,南澳已取代原來漳州月港的地位,成為漳潮海外貿易區的中心。”(見《耶魯藏〈清代東南洋航海圖〉》)
在總共122幅航海圖中,畫雖簡陋,但皆寫明島嶼名字,並加簡介。其中寫“南澳山”、“南澳長山尾”、“南澳”、“南澳大山”共8幅,各幅所寫説明文是:
第1幅:“南澳山,東、西:此山船在表頭出來,對壬子癸開,停看差不多。”下方“東:遠對辛戌看此形,打水廿一托,沙小殼子地,赤色。南澳看九十九尖在亥上,看孤螺在壬子上,水漲挨北,水退挨南。”
經2幅:“南澳山,東:船在表尾駛出,用乙卯、壬子看此形,東勢內面有大小山相參出,西勢內面有山,多少難以盡畫,打水廿一托,沙殼子地,白色。遠看有門斷水,門中有嶼,過,身相吞做一個。”
第3幅:“南澳山:遠對北看此形。南澳山,遠形:此是南澳長山尾,遠看不見。對戌看此形,打水十九托,白沙殼子地。若西勢,看不見長山尾,打水廿托。南澳坪,或往東,切勿用單寅,決見澎湖無疑。”
第4幅:“南澳:對北看開跡是此形。南澳遠形:此山子係南澳長山尾。對戌看此形,打水廿托,白沙並殼子一二粒,略赤色。若西勢,山尾看不見,打水廿托,船身在南(澳)坪,欲往東洋,不可單用寅。若用單寅,必見澎湖無疑。”
第5幅:“南澳山:對戌看此形,上有九十九尖相參。坪山共大州頭艮寅、坤申有貪寅申二條線,至大州四十更。坪山共尖筆羅艮寅有貪,坤未在(幹)荳內過,離二更開。坪山共外羅為艮坤有貪寅申一條線,船在幹荳外,一更開,至外羅十二更。”
第6幅:“南澳:對北看開遠是此形。(西):對西看,只一個,開停差不多是此形。(東):船在表頭出來,對壬子癸三字看是此形。南澳(西)(東):對坤申遠看是此形,打水廿一托,白沙子帶殼子一二粒,似赤沙色。看九十九尖,生在亥字位。看孤螺頭,生在壬子位。”
第7幅:“南澳大山(西)(東):船在表尾駛出,對壬子看是此形。東勢有大山燦出,西畔內面山嶼甚多。此處打水廿一托,赤沙並殼子,略白色,遠看有門斷水,見其門中有嶼,船駛過,身相吞做一個。”
第8幅:“南澳(西南)(東北):對醜癸看是此形。遠看斷水,門中有嶼,門駛過身相吞做一個,打水廿一托,赤沙子並有殼子。南澳山,丸內二更開,乃是坪,內外具可行。內打水十五托,外打水十五托,外打水廿五托,至表,一更零,遠用坤申十一更,取大星。”
除上述8幅南澳圖外,接下去“粵東南岸外及東沙”圖中有畫鳳山(屬南澳縣)、萊蕪(屬澄海縣)、寮子、放雞山(即媽嶼);再有圖寫“南澳氣。……南澳氣有三嶼,……”“南澳氣”是啥意思?明清時期,閩粵臺交通要衝之南澳島,是海絲之路重要的避風港、交貨處、添水地,乃外國航船所必到之所,“為諸夷貢道所必經、萑符弄戈所出沒也。”(見明南澳副總兵陳璘《南澳山種樹記》)16-17世紀,南澳走私貿易興起,成為中外私商貿易的據點,從而在西方文獻中留下了豐富的記載。在西方文獻中,南澳最初是指以南澳島為中心的海域和沿海地區,也稱“南澳氣”,後隨葡萄牙人退出閩浙海域,返粵活動才專指南澳島。從“南澳氣”這名詞,足見南澳島在明清海絲之路上之異常重要地位。
(作者:林俊聰 汕頭市委台辦退休幹部、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等會員)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