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景德鎮向來有“四山八塢九條半街,一百零八弄”之説,弄堂眾多,居住在老城區的大多是當時的陶瓷工人。由於景德鎮在歷史上制瓷業興盛,老城區和里弄也被打上了深深的陶瓷文化烙印。
景德鎮的里弄大多是東西走向,同一條弄堂如果有上下之分,那麼東面的稱作上弄,西面的稱作下弄,而南北向的則被稱作橫弄。景德鎮里弄基本仍保持著清末民初的格局,寬窄以挑坯架的寬窄為標準,據説是為了適應陶瓷生産的需要。老城區的建築類型主要有民居、店舖、會館、制瓷作坊、窯房等,建築類型較其他城市更為特殊而且豐富。景德鎮老城區的特殊價值也正體現在其整體格局和建築類型的多樣化上,就單棟建築而言,藝術價值較附近城市要低。
彭家下弄13號,歷史上這裡曾經是有名的湖北會館,所有江漢襄樊的行商來到景德鎮都在此地落腳。穿過悠長的里弄,當走進湖北會館後,記者看到,門口的壁板上貼著一張文物保護通告,院子裏堆滿了雜物,整個院子顯得破敗不堪,很難想像這是一座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院子天井裏一塊年代久遠類似井蓋的圓形大石上雕刻著古樸厚重的花紋,邊上樹立著一塊湖北會館的介紹碑,上面刻著湖北會館的歷史以及保護範圍。會館整個建築呈“目”字形的三進三開間,可惜的是前後堂均已拆毀改建,根本看不出其原來的風貌。只有會館中心天井部分建築保存較好,前殿呈高臺式,為古代戲臺兩廂做成開敞欄杆式樓臺,屋頂做成飛檐式。柱為方形青石,上端撐以木柱抬梁,樓臺駝梁雕刻精美,可以想像出當年的繁華情景以及會館建築工藝的精湛。
湖北會館曾在晚清的時候作為禦窯廠宮廷用瓷揀選地,也曾在會館內開辦過“湖北小學”。百年滄桑,而今的會館雖然主體結構仍然保存得比較完整,但仍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會館外墻的青磚開始裸露風化,窯磚所砌的門樓墻體開裂,院內的天井青石板地板開裂嚴重,館內的木質結構因為多年的蟲蟻侵蝕、洪澇災害而霉爛損壞。
在景德鎮老城區中,以湖北會館片區為核心,整體風貌呈現清末民初風格,是此次老城區改造中保留價值最高的片區。這一片區的建築群大部分為修復,重點保留的建築為會館和幾棟具有典型景德鎮特色的老宅。(來源:景德鎮日報)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