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平小記》手抄本首頁)
日前,筆者在揭陽市榕城區湖心村村民陳漢林家,發現一清代民間手抄本《平藍小記》。該書記述了一段重要的歷史史實:清順治六年(1649)秋,鄭成功率部進駐揭陽城期間,派部隊剿滅為害揭陽官溪都古溪鄉的一股賊匪,並於清順治六年十月十一日,將賊首藍育景斬首,為民除害。古溪陳氏被藍賊屠寨、殺害200多人,祠堂被毀,祖墓被挖,鄉民恨之入骨。古溪秀才陳思達親到鄭軍判決藍賊法場,振冠大罵藍賊,口咬藍育景一塊肉,用扇骨穿肉喂狗。鄭軍部下把陳秀才“吃肉飼狗之情”稟陳“國姓爺”。鄭成功大喜,説:“事合民心,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命“彩紅一端,白金二兩”,旌表陳秀才的孝義。鄭成功斬殺藍賊後,陳氏鄉民歡欣鼓舞,奔相走告,古溪紳耆代表鄉民,到“國姓爺”軍隊轅門,送上“白米三十石,白金五十兩”慰勞鄭軍。陳秀才還率合族眾,“每早設爐焚香一炷”,拜祝“國姓爺”韆鞦。古溪鄉民稱鄭成功為“國姓爺”,事因清順治二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號隆武,隆武帝親賜鄭芝龍的兒子鄭森姓“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人們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該手抄本長21釐米,寬10釐米,32頁,61面,全書約14000多字。其重要價值不僅記述了鄭成功為潮民除害的史實,還有幾點值得珍視:一是《平藍小記》是當事人、古溪秀才陳思達親手撰寫的事件全紀錄,有具體時間、地點和事件細節,史料真實、可靠;二是提供了明末清初社會大變革時期的揭陽社情。古溪陳氏是揭邑城南一大族群,有“古溪十八鄉”之稱。從宋紹興年間創鄉至明末已繁衍成一大族,人口千余。現在,古溪陳氏十八鄉屬榕城區仙橋街道管轄,人口達數萬。在明清兩朝交替年代,天下大亂,盜匪四起,民不聊生。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卻只散見於潮汕史志及文人詩文中,難見有像《平藍小記》一樣完整的大型社區民情資料實證;三是填補了揭陽曆史上一些史料空白。如《平藍小記》記述揭陽順治年間有一位知縣姓辛,這並未見於其他史料。辛知縣還曾明火執仗,使差役帶牌票到官溪都向古溪里長陳道索要白銀10兩;四是保存了一些古代文書,如陳思達呈鄭成功狀子、永歷三年十月初十日鄭軍發佈查緝藍賊的示文等。明王朝滅亡後,明朝殘余勢力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幾個小朝廷,福王在南京、魯王在紹興、唐王在福建等等,史稱“南明政權”。清順治四年(1647),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位,號永歷。鄭成功的部隊開到廣東來,也沿用了永歷年號。
這段史實為什麼塵封360多年而未被史家重視?筆者研究了手抄本,究其原因是,該手抄本作者受傳統小説筆法的影響,採用章回的形式記述,全書分九回,這讓讀者産生該書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史籍的錯覺。但該書正文,卻是記實文字;另外,陳思達在撰寫過程中,穿插了兩段鬼怪故事情節,描述賊首藍育景之妻彭氏和另一賊首陳高也之妻,分別在夢中與鬼怪交媾的情節,作者的本意是藉故事情節表達對賊首的憤恨並揭露其淫亂腐化。這些情節,更讓讀者産生了虛構情節的錯覺。但事物往往是有兩面性的,也正因為該手抄本有一定的可讀性和神秘感,360多年來,一直為陳氏族人所口口相傳。古溪族人也一直把它當成一部家族史,在民間廣泛傳抄,並出現多部抄本。
經過田野調查,筆者發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溪陳氏宗祠有清光緒二十六年“平藍小記”碑記,該碑記也記述了這段歷史事件。經訪問陳氏族人,研究古溪陳氏族譜,反覆比對,筆者認為,《平藍小記》是一部以章回小説為偽裝的史籍,它所記述的是平藍賊這段真實的歷史事件,《平藍小記》是一部古溪陳氏家族史。所以,經過去偽存真,多種抄本較勘,《平藍小記》實不失其重要的史料價值。(陳漢初 )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