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豫臺視窗 > 河南名人

魏巍:一篇文章成經典

發佈時間:2018-02-28 09:00:34

在88年的時光裏,魏巍留下的作品,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鄭州日報記者 秦 華

  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人民子弟兵樹起一座英雄豐碑,更讓人們牢牢記住了作者魏巍。這位河南鄭州人,在88年的時光裏,留下了《依依惜別的深情》《東方》等激情洋溢、真實感人的作品,其中浸透著積極向上的信念,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最可愛的人”

  奠定文學地位

  1920年,魏巍出生於鄭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新中國成立後,魏巍仍長期在部隊生活,專門從事散文及小説的創作,曾擔任《解放軍文藝》副總編、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總政治部文藝處副處長、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北京部隊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

  魏巍屬於在中國人民覺醒起來進行革命、在動蕩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作家。他盡情地吸吮著生活的乳汁,孕育出枝繁葉茂的文學之樹。

  魏巍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無疑是《誰是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期間,魏巍三次赴朝,他與戰士們同吃同住,深入到戰爭最前線,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最終寫下了奠定其文學地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依依惜別的深情》等作品,反響很大。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刊發在《人民日報》頭版,並被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隨後還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魏巍”的名字也由此傳遍全國。

  [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誰是最可愛的人》紅遍全國後,魏巍筆耕不輟,歷時20年創作的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説《東方》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這部長篇小説與《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一起構成了魏巍的“革命戰爭”三部曲。此外,魏巍還創作了詩集《黎明風景》《不斷集》《紅葉集》,散文集《幸福的花兒為勇士而開》、《壯行集》,雜文集《春天漫筆》等作品。

  那篇使億萬讀者熱淚盈眶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了幾代人,“最可愛的人”成了人們對人民子弟兵最親切的稱呼,而他自己也化身成了“最可愛的人”。在長期的工作中,魏巍與戰士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生前最喜歡別人稱他“詩人、戰士”,魏巍的兒子魏猛説:“1998年,一位朋友送給父親一個志願軍戰士雕像,他非常喜歡,把雕像放在桌上反覆看。”而這個雕像,也一直陪到他生命最後。

  [魂牽夢縈情係故土]

  當年,魏巍是瞞著家裏人去當兵的,他在鄭州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成年後,魏巍在鄭州的時間極少,但他對故鄉的那份濃濃深情卻從未消減。在外多年,親情所繫,故鄉之情,在他創作的《寄故鄉》一文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儘管他鄉的水更甜,山更青,他鄉的少女更多情,他鄉的花草湖光更溫柔,然而,人仍然是愛他的故鄉的……”

  數年前,《鄭州晚報》曾採訪過魏老,他對故鄉的眷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7歲師範畢業離開鄭州參加八路軍後,他曾回老家鄭州兩次,一次是1950年30歲時,一次是1988年68歲時,特別是第二次,他驚嘆于家鄉的巨大變化,雖然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但故鄉的一切都讓他倍感親切。

  “是這座城市養育了我的童年時代,我也是從這座城市走上革命道路的,鄭州是我可愛的故鄉。”魏老説:“故鄉,是你的生身之地,那裏有你的歷史、血脈、記憶,有先人留下的身影和勞作。”時年81歲的老作家的殷殷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2008年8月24日,88歲的魏老帶著他濃濃的思鄉之情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故鄉。按照老人的願望,子女們將老人的部分骨灰安葬在河南福壽園,魏巍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土。魏巍是鄭州的光榮,家鄉的人們永遠崇敬他,永遠懷念他,永遠銘記他。

(河南省台辦供稿)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