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
□洛陽日報張文欣 文/圖
洛陽王城公園“根在河洛”碑
三門峽大壩下游黃河峽谷
小浪底風景區內的黃河母親雕塑
一
從三門峽到孟津,這一段黃河就是著名的晉豫大峽谷,也是黃河的最後一段峽谷,河南岸是陜州、澠池、新安和孟津,河北岸是山西的平陸和垣曲,還有河南的濟源。
如果説黃河是一部書,從三門峽至孟津這一段則是最精彩的章節。從遠古時期關於伏羲、黃帝的神話傳説,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遺存,到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的記載,這一帶的文化鏈條環環相扣、五彩繽紛,演繹了許多風雲變幻的歷史華章。中華文明的形成、延續和輻射,這裡是最重要的核心區域。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獨特的文明優勢。豫西地區,群山環抱,北部西北部有太行山、中條山、王屋山,西部西南部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其間平原盆地相對封閉,卻又有黃河作為通道向西和關中平原、向東和海岱地區相連。河道深,河岸臺地寬闊,雖遇洪水上漲但不至於氾濫。特定的地貌條件給了先民們較大的迂迴空間。而肥沃的土地、豐茂的植被和充沛的水源則給漁獵和農耕提供了豐厚資源,因此才有了先民們一代代文明的積累,才有了黃河岸邊平逢山“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黃帝、炎帝”的歷史記載,才有了“龍馬負圖”和“一畫開天”的易經之源,才有了諸如大禹治水的神跡,才有了黃河南岸洛、伊河畔的夏、商、週三代都城的營建和被歷代王朝倚重的古都洛陽的崛起。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母文化或根文化,這個觀點已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同,也包括廣大的海外同胞。在我國南方諸省(含台灣)和東南亞各地的客家人,多自稱“河洛郎”。1987年,台灣同胞青年夏令營來大陸尋根訪祖,在洛陽王城公園內莊嚴刻石立碑:“根在河洛”。
這個被廣泛使用的“河洛”一詞中的“洛”毫無疑問是指洛陽、洛河;“河”則指黃河,並且特指黃河從三門峽到鞏義的洛汭,或延伸到鄭州這一段。這一段黃河,我想應該是“河洛”中的那個“河”,河洛之“河”。
二
在古代歷史上,洛陽和西安是兩座最重要的都城,常被稱為東西兩京。而黃河,是聯繫兩京的主要通道。水路靠漕運,陸路為崤函古道。而河水相對平緩的隘口則被辟為渡口。這一段黃河大大小小的渡口有20多個,茅津、利津和孟津,是最著名的三大渡口。控東西而掣南北,這一段黃河既是中華文明坐標中的主軸,同時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兵戈相向,戰火連綿,歷史上在這一帶曾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有許多次中原大軍跨過黃河的王師北伐,也有許多次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渡河南下,但這些戰爭多是中華民族內部兄弟之間的爭鬥,或勝或負,其結果都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中華文明的血脈從沒有中斷。黃河溫暖寬闊的胸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無論你來自何方,原係何族,只要你來到這一片土地,你就會成為黃河的兒女。
黃河岸邊最具傳奇色彩和歷史意義的一次軍事行動,發生在北魏太和年間。西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親率大軍渡河南征,目的是為了遷都洛陽。遷都後,他又強力推進從服裝、語言、姓氏到習俗、體制的大規模“漢化”運動。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在位親政只有10年,33歲英年早逝,但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而那位最早對中國大地上的江河實施踏勘考察,並寫下不朽巨著《水經注》的酈道元,正是隨孝文帝南遷並在洛陽和周圍府郡任職的朝廷官員。
異族真正涉足黃河的入侵,是20世紀的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中國,是當時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和1944年的洛陽戰役,是發生在這一段黃河岸邊的兩次真正抵抗外族入侵的戰爭。抗日將士的鮮血染紅了黃土地,染紅了黃河水,最終也染紅了勝利的旗幟。
可以這樣説,除了近代史上外國列強對中國的局部入侵,中華民族從沒有被異族侵略者征服過,驕傲的黃河一直流淌著滔滔浩浩的華夏文明!
三
古老的中國有一條河,她的名字叫黃河。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就叫中國。
黃河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成為民族凝聚和血脈傳承的紐帶。“龍的傳人”,是中國人,也是全世界華人自豪的稱謂。
最初步入農耕時代的先民們,既要依賴河流和雨水的滋養,又驚悚于洪水的兇暴,於是憑藉對自然界的原始感知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龍的形象。威力無邊的龍飛騰于天地江海之間,既可播撒甘霖,亦可興風作浪,既能讓天下風調雨順,也能使大地洪水漫溢。先民們塑造龍的最初靈感可能來自對天空中蜿蜒交錯的閃電的敬畏,來自對馬、鹿、蛇這些動物的認知想像,也可能就來自大地上曲折奔流的黃河的啟發。
2002年在洛陽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大約是黃河和龍的關係的最有力的實證,也應該是龍圖騰的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大河上下,中華大地,有一種無處不在的風景,就是大大小小的龍王廟。
對龍的尊崇,體現了先民們對自然的敬畏,也表達了他們控制和利用自然的理想。對龍的禮敬儀式其實也是中華民族與水、與河流交往、對話的方式。
對水與河流的觀察、認識和思考,與河流的相處和對河流的治理,是中華文明的根源性智慧,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特徵。中國古代歷史主要的社會形態是農耕社會,而農業的命脈是水。對生命之水的渴求,對暴虐洪水的遏制,一直是我們民族生存的內在動力。這種強大的動力,催生了文字、歷算、度量等一系列文明成果,也促使了以黃河為主軸的版圖不斷擴大和大一統國家的形成。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是一個強大的體系,可以不斷吸收和生成新的文化因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雖經一代代王朝鼎革,但中華文化的主流始終能夠代代傳承,綿延數千年,就像滔滔黃河,一直奔流向前。
(來源:洛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