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劉記紅薯粉條
紅薯粉條是一種漢族傳統名産,有400年的歷史,是利用鮮紅薯為原料,依託紅薯肉的澱粉末製作的一種常用食材。新密“劉記”紅薯粉條創始於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距今已有170餘年歷史。第一代創始人劉元漢開始製作手工紅薯粉條,如今已經形成集原材料、加工製作、銷售為一體生産製造體系,成為新密市一家傳統老字號特産。
清朝道光年間,劉元漢遷居新密市茍堂鄉石廟村次牙溝定居,石廟村地處中原偏西南的丘陵地帶,土質肥沃,氣候乾旱,只有紅薯有好的收成,為了生存,劉元漢帶領家人開始種植紅薯,並根據先人指點開辦了作坊,開始製作手工紅薯粉條。通過不斷改進,第二代傳人劉朝祿開始代代傳承,至今已傳承至第七代。
“劉記”紅薯粉條其生産方式堅持以傳統工藝為主,是以農戶單元進行小規模加工,其生産工藝如下(以鮮薯為原料):
1、選薯。選取表面光滑,無病蟲害,無青頭,大小適中的紅薯。
2、清洗。將選好的紅薯裝入籮框放入水中,把泥土、雜質洗掉,並把紅薯兩頭削掉。
3、粉碎。洗凈後的紅薯應及時粉碎,這樣粉芡的含量高,成粉率高。
4、過濾。用 0.7--1.5 米吊漿布過濾,過濾 2 次。初次溶液對稀一些,第二次對濃一些,過濾液入池 2 天后,把池內水放盡,加入原來水量的 1/3 攪拌,再過濾一次,將過濾液進入小池沉澱。
5、暴曬。當池內全部澄清,把水排盡,取出表層油粉後,把下層澱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曬場上暴曬,當粉砣內水分蒸發一半時,把粉砣切成若干份暴曬。曬場設在背風向陽的地方,以防灰塵污染。
6、打漿糊。按一定比例將澱粉摻冷水,放入盆內。盆放入鍋內煮沸,不斷攪拌,成熟度達八九成即可。
7、漏絲。漏絲前可先試一下,看粉團是否合適,如漏下的粉條不糊、不細、不斷即為合適。漏絲時,漿糊要攪拌均勻,邊攪拌邊加溫水,水溫度為 50 攝氏度。當澱粉團離手時,抓起一團(把),少許自然垂落,如不斷落,即可漏絲。在漏絲時,要預備一鍋開水,當鍋內水沸騰時才漏絲,絲條沉入鍋底再浮出水面時,即可出鍋,經過一次冷水缸降溫,用手理成束狀穿到木棒上,經過另一冷水缸降溫,不斷擺動,直至粉絲鬆散為止,然後放在室內,冷凍透後再拿到室外曬絲。
8、曬絲。將粉條拿到背風向陽處,曬乾後包裝即成品。
經過17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劉記”手工紅薯粉條歷代傳人在保留祖傳技藝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産品品質穩定優良,産品銷售形勢良好,消費口碑一片盛譽。為進一步傳承發揚手工技藝,2015年第七代傳人劉萬順在蘭考註冊成立了河南桐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託蘭考資源優勢,精心培育優質紅薯,引進先進生産設備、檢測設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不斷研發創新,形成了科學先進的紅薯粉條生産工藝。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