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樣子的掃把是吐魯番老百姓喜歡的,這種是和靜縣本地人愛用的,這種是專門供應和田市場的。”11月1日,和靜縣乃門莫敦鎮古爾溫蘇門村美地農副産品加工合作社負責人托乎提?庫完指著林立的樣品告訴記者。
田埂旁、渠道邊、戈壁灘上不起眼的芨芨草,經過這裡加工成大掃把後,不但身價百倍,一把掃把還能幫助6個人脫貧。
托乎提説“才將3萬把發到了喀什,1萬把賣到了和田洛浦縣,價格平均從5塊1毛錢到5.5元不等”。20多萬元的收入,很順利地讓合作社的貧困農民脫了貧。
在美地農副産品加工合作社,記者看到6台機器飛快轉動,一把把掃把輕鬆紮緊成型。
托乎提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共吸納社員27戶,其中3戶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年産10萬把掃帚,合作社的一把芨芨草掃把能讓6個人脫貧。
他扒拉著手指頭説,割芨芨草的人、扎掃把的人,裝車的人、拉掃把的貨車司機、參與合作社的人和零售芨芨草掃把的人。這裡面的人,全都能靠這把芨芨草掃把脫貧。
合作社從每年的八月份開始收購芨芨草,濕的收購價格是五毛到七毛之間,幹的芨芨草1塊3毛錢到1塊5之間。
艾買爾?依明是乃門莫敦鎮古爾溫蘇門村二組的農民,他有一輛電動三輪車,平時割芨芨草送到合作社,一天送兩次,每天在700公斤以上,賣到合作社能掙300塊錢以上。去年下半年光是賣芨芨草,就掙了23600元。
不只是艾買爾靠割芨芨草掙到了錢,在托乎提賬本上,記錄了自合作社投入運營以來,共為150名收割芨芨草的困難群眾支付收購費950000元,平均每人增收6000元左右。
54歲的買買提?依明是村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妻子有心臟病,做了手術,花去了家裏的全部積蓄,還有糖尿病和肢體殘疾,每個月光吃藥就要花掉七八百塊錢,上大學的孩子一個月生活費還需要1000塊錢。加入這個合作社以後,半年在合作社勞動,半年在自己家種地,在合作社工作半年能收入2.5萬元。加上妻子的一份收入,半年時間合計有4萬元錢來自於夫婦倆打工的這個合作社。
和靜縣乃門莫墩鎮黨委書記劉學強告訴記者,這種掃把沒有安裝木把,馬上要運往和田縣艾力帕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有15名貧困戶,他們把木把安裝好以後製成成品銷售到市場。
作者: 柳文華 楊坤 來源: 新華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