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撈鼎輿論戰
□洛陽日報寇興耀 文/圖
南陽市文物考古所珍藏的漢畫像磚《泗水撈鼎》
洛陽漢畫藝術博物館藏品《泗水撈鼎》
編者按 漢畫像磚石記錄著漢代人豐富的生活狀況與來世追求,被譽為研究漢代歷史的百科全書,其形神兼備、大膽豪放的藝術形式標誌著民間藝術達到了一個彪炳史冊的高度。
核心提示
一架虹橋上,立起兩根高柱,柱頭橫木串起一個滑輪。橋面上六個人分站兩邊,拉著穿過滑輪的繩索,吭哧吭哧奮力從河裏往上吊起一個大鼎。鼎離開水面後,鼎內突然伸出一個龍頭,咯嘣一聲咬斷繩索。我看到洛陽漢畫藝術博物館拓片展裏這幅畫,會心一笑:這是“泗水撈鼎”,這鼎還在咱洛陽待過幾百年哩!
1 鼎昇華為國之重器
鼎,方形或圓形,下面有支柱,古代一種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廟裏祭祀用的一種禮器,後來用於比喻王位和帝業,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傳説是黃帝發明瞭鑄鼎。《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rán)下迎黃帝,群臣後宮上者七十余人皆乘龍升天。看來鼎是種特異的器物,鼎一鑄成,感動天庭,神龍下來迎走了黃帝。
唐朝詩人李白為此寫過琴曲歌辭《飛龍引•黃帝鑄鼎于荊山》:“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顏如花,飄然揮手淩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登鸞車,侍軒轅,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發明鼎順天應時,回報不錯。
鼎成為政權的象徵,應該是大禹鑄鼎之後。《漢書》《説文》等記載,大禹平定水患後,人民感激他,諸侯敬畏他,舜帝放心地把天子位置禪讓給他。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讓九州的首領們獻來各地的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鼎身鑄著九州各種鬼怪的圖像,以便百姓認識預防。這九鼎本是服務公眾的“安全指南”,但因為是大禹爺的手筆,物隨人貴,後來竟成了強者眼中的私物,代表起王權,鼎在國在,鼎失國亡,欲得天下必得九鼎!
商湯打敗夏桀,取走九鼎。盤庚遷都,九鼎至殷。周武王滅商,得九鼎公開展示,以示王權在握。成王即位,周公旦營造洛邑後,將九鼎遷至洛邑。東周,王室衰落,諸侯強盛者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北伐陸渾戎(今嵩縣北),一直打到周王室邊界,還舉行閱兵式,向王室炫耀武力。周定王無奈派王孫滿去慰勞楚師,楚莊王竟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機智的王孫滿答覆:“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郟鄏(rǔ 今洛陽)時,占卜過。周德現在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輕重,不能隨便詢問啊!”楚莊王想來也怕違背天命,就揮師別去,給後人留下了“問鼎中原”的成語。
2 到手的鼎又跑了
九鼎隨著政權更替而遷移。秦滅周,九鼎自然移往關中咸陽,可歷史傳説中生發出多個版本。
司馬遷的《史記》就有不同説法。《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即九鼎入秦。《史記•封禪書》又説:“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原來九鼎在東周時就已沒影了。
東漢班固的《漢書》中兼收這兩種説法,但又記載:“周顯王四十二年(西元前327年)……鼎淪沒于泗水彭城下。”即為秦滅周前,鼎已經沉于泗水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秦始皇在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説得更傳神:“周赧(nǎn)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
二十多年前,我從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中讀到周鼎飛入泗水、秦始皇打撈而不得的故事,心生納悶:秦人來洛陽得到九鼎,往西運回咸陽,應該路過洛河、渭水,怎麼南轅北轍飛到了東邊千里之遙的泗水?那時書籍太少,資料寡陋,並沒有深究。後來才明白這傳説應該源於一場“貶秦仰漢”的輿論戰。
不少專家查閱史料,秦朝的文字並沒有關於“泗水撈鼎”的記載,最早的記錄僅見於漢朝的《史記》。《史記•封禪書》説“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這“或曰”,就是“也有人説”。信不信由你,我也不清楚。後來,《水經注》《史記正義》等做了進一步描述,但沒有史料論證。
戰國末年,秦昭襄王攻周,才把楚莊王眼巴巴問過的九個鼎擄掠回秦國。運鼎人號子聲呼得山響,開開心心行進途中,一隻鼎忽地騰空而起,穿過雲霄,向東飛去,撲通一聲落入泗水。後來,秦昭襄王的曾孫嬴政一統天下,當了始皇帝,志得意滿地到東海尋找神仙,返程時候經過彭城,派了上千人到泗水打撈飛落的寶鼎。眼看到手了,卻被神龍壞了美事。
那時,泗水還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源於如今的山東,流經江蘇。直到宋金時期,黃河南決,在徐州侵奪泗水下游河道以及淮安以下的淮河干流河道,泗水在今江蘇境內才不復存在。
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傳説堯帝將壽長八百歲的彭祖封到這裡,建大彭氏國,便有了彭城。禹分天下為九州,徐州即是其一。徐州下轄沛縣,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這位農家弟子和泗水還有關係,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私自釋放押送的勞工而亡匿于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後投奔項梁,奮力滅秦,鴻門宴後被封為漢王,經楚漢戰爭,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即皇帝位。
3 君權神授抓民心
熟悉了歷史地理,了解到相關史料,我恍然大悟。中國文化自古相信“君權神授”,政權的更疊,必然有“天意”的安排。秦人的強弓硬弩再厲害,可到手的國家信物九鼎竟然不翼而飛一個;始皇帝再霸道,可從泗水撈出的寶鼎還是被龍咬斷繩子落入泗水再無蹤影。這“天意”!秦朝的國運能長麼?
飛走的信物落到了彭州。彭州難道有帝王出現?有啊!劉邦就是神龍轉世: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説,高祖劉邦的母親在大湖邊上歇息時候,夢到與神相遇,那時候雷電晦冥。他父親趕去看望,見有蛟龍在夫人上面。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高祖。帝王的誕生都是天呈異相、伴隨祥瑞的。在洛陽八孔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時,滿天赤霞猶如火燒,那街道後來就叫成爽明街,俗稱火街。
還有劉邦斬蛇起義的故事。劉邦押送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途中放了勞工。十幾位壯士見劉邦豪爽義氣,便追隨他逃匿。他們乘著酒興趕夜路。月色下小徑蜿蜒,前面的人忽然驚叫:“有條大蛇擋道,繞道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壯士出行,有何可怕!”仗劍上前斬殺大蛇。劉邦繼續前行數裏,酒勁上涌,醉臥道旁。後邊的人經過斬蛇處,見一老婦痛哭,詢問為何,老婦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成蛇擋道,卻被赤帝子殺了。”老婦人説話間沒了蹤影。這事傳開後,哇,原來劉亭長是赤帝子啊!沛縣的弟子們紛紛跟隨劉邦揭竿起義。
三人市虎,輿論先行。天寵沛公,民心向漢,劉沛公笑成帝業。
我以前看到過南陽市文物考古所珍藏的漢畫像磚《泗水撈鼎》,那場面十分豐富。橋頂立有建鼓,兩名壯士手舞足蹈奮力擊鼓,為撈鼎造勢,還有兩個搖撥浪鼓的伴奏。可那橋上的交通依舊進行,車駕來去,人們毫不關心始皇帝在幹什麼。民心的漠不關心,表達著對皇上的蔑視與放棄。
山東、江蘇出土的漢畫像磚石中有關“泗水撈鼎”的比較多,説明劉邦的輿論戰策劃成功,大漢崛起的“天意”已深入人心。
洛陽漢畫藝術博物館這塊《泗水撈鼎》,購于徐州,是漢畫像石,尺幅大,價值高。畫面採用對稱式構圖,人和橋撐滿畫面,顯得端莊豐滿,主題突出。遊魚、蝌蚪、飛鳥散開在天空水下,使畫面生動有趣,也使鼎的下方留出整幅畫上的最大一塊空白,反襯得龍咬鼎繩的瞬間十分搶眼。外框雙線夾著遊魚,寓意河流潺潺,表示出活動場景。整個構思飽含心機,確是珍品。
來源:洛陽日報 人文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