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豫臺視窗 > 中原文化

永泰寺塔

發佈時間:2019-04-26 10:33:32
  永泰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約11公里處的太室山西麓,始建於北魏,原名明練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禪寺,元朝以後又復名永泰寺,變稱永泰禪寺,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泰寺坐東朝西,面對少林寺,背依氣勢巍巍的望都峰,北臨秀麗多姿的子晉峰,南有知崖萬壑的少室山和碧波盪漾的少林水庫。永泰寺群山環繞,峰巒疊翠,林木蔥郁,溪水縈回,寶塔點綴,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遊公路南行1公里與207國道相連,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原後營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還是我國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屬的女兒永泰公主在中嶽嵩山“出欲入道為尼”。其史孝明帝元詡便在子晉峰下的明練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讓妹妹永泰公主侍佛傳法,並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餘人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兒、中國佛教禪宗初祖達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練公主塔旁,故名明練寺。

  永泰寺之名始見於唐中宗李顯神龍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嶽寺都維那憎道瑩上奏朝廷,説明練寺“依山帶水,形勝幽棲,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後,因“天恩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藍置寺一所,請以永泰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練寺從創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經歷了185年。

 

  金朝,永泰寺又更為永禪寺,是寺僧標榜自己是佛教禪宗正脈的一種表示。因北宋以後人們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説,這是性別歧視的惡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稱永禪寺,當是對這種蕊欲偏見抗爭的一種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圓寂後,其門徒為其建塔,塔銘即題為“嵩山永禪寺均庵主塔記”。

  元、明以後,永禪寺又復稱永泰寺。這一時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開始的“70字輩”的順序排名論輩。所以,此時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稱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稱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圓寂後也歸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圓公死後,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銘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圓公之塔”8字,現在墓塔猶存。

  明、清時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沒有出現過,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禪寺之名沿用至今。

  永泰寺在歷史上先後有明練、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規格之高,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會,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屢見不鮮。如北周的皇后先後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為尼者有6人,武帝宇文邕的李娥姿皇后、宣帝宇文赟的朱滿月皇后,靜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陳月儀皇后、元樂尚皇后、尉遲熾繁皇后,也相繼為尼。因明練、永泰二公主是高居萬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謙稱自己成住的寺院為草庵茅庵。永泰寺從始建到現在已有1480多年的歷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於此的傳法僧人都是比丘尼。這在有關永泰寺的歷史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 

  民間傳説,佛教僧徒是“男僧住寺,女僧住庵”。受此影響,當地群眾也多稱永泰寺為永泰庵。其實,“男僧住寺,女僧住庵”這種説法是不對的。那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寺與庵都是佛教僧侶傳法居住的活動場所。歷史上的寺與庵,男、女僧人都可以居住,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之分。所謂“庵”,單從字面意思講,是僧人居住的小寺廟。但在古代則是僧人對自己居住地方的謙虛説法,也就是説不論僧人的住的房屋有多麼豪華或簡陋,對外人説起來,均謙稱為茅庵或劃庵。久而久之,庵就形成一種固定的名稱了。如嵩山地區的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廣慧庵等,歷史上居住的都是男僧。所以説,“男僧住寺,女僧住庵”是沒有根本的説法,僅是民間的一種俗稱。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