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駐疆解放軍發揚南泥灣精神,在天山南北各地,掀起了大生産運動。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在野獸橫行的雪山深谷,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植樹鋪路,蓋房建場。初入墾區,沒有住房就住葦棚和地窩子,沒有磨子就吃煮麥粒,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耕畜就人拉犁,缺少種子就每人每天節約口糧100克。
1950年,全軍開荒6.41萬公頃,播種5.57萬公頃,收穫糧食329萬噸,棉花375噸,油料1860噸,年底有牲畜18.15萬頭。當年創辦軍墾農場13個,全軍糧食自給7個月,蔬菜油肉全部自給。到1954年,已創辦軍墾農場43個,有耕地7.73萬公頃,生産糧食7.18萬噸,棉花1900噸,油料2100噸,給國家上交商品糧1.69萬噸。
1951-1952年,駐疆解放軍還節衣縮食,籌集資金,創辦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的現代工業。1952年底,他們按照中央的指示,把部隊創辦的19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無私地移交新疆省政府管理,為新疆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4年10月---1957年底,是新疆兵團成立和建設正規化國營農場的時期,也是兵團人的艱苦創業階段。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兵團司令部駐烏魯木齊市,司令員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兼任,副政委張仲瀚。兵團下轄15個師級單位,主要有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此後,解放軍部隊創辦的軍墾農場逐漸變成農墾職工管理的正規化的國營農場,軍隊的自給性生産變成了納入國家經濟計劃的企業化生産。各農場制定了規劃,實行企業化管理,改供給制為工資制,貫徹多种經營的方針,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實行科學種田,擴大職工隊伍。
1954---1957年,兵團國營農場從43個增加到59個,耕地面積從7.73萬公頃增加到22.48萬公頃。人口從17.54萬人增加31.15萬人,職工從10.55萬人增到17.87萬人。國內生産總值從1.18億元增到2.33億元,工農業總産值從8856萬元增到2.29億元,其中農業總産值從3153萬元增加8233萬元,工業總産值從5703萬元增到1.46億元。糧食産量從7.18萬噸增到12.24萬噸,棉花從0.19萬噸增到1.09萬噸,年底牲畜存欄數從52.99萬頭增到74.25萬頭。
1958年初至1966年5月,是兵團事業的大發展時期,兵團廣大幹部和職工創造了第一次輝煌,兵團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基本上奠定了兵團現在的規模和戰略格局。這段時期,兵團經歷了1958-1960年的大發展,1961-1962年的調整, 1963-1966年5月的全面發展3個階段。實現了農林牧副漁業全面展,工建交商服務業穩步前進,科教文衛體欣欣向榮,工農商學兵互相結合,生産隊、工作隊、戰鬥隊三個隊的任務全面承擔,經濟建設、安定團結、維護統一、民族團結四個力量的作用充分發揮。兵團在新疆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兵團在全國農墾事業中已成為規模最大的農墾組織,兵團業績受到新疆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讚揚,兵團人為在兵團工作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
1957---1966年,兵團國營農場從59個增到158個,耕地從22.48萬公頃增到80.86萬公頃。人口從31.15萬人增到148.54萬人,職工從17.87萬人猛增到80.86萬人。國內生産總值從2.33億元增到6.29億元,工農業總産值從2.29億元增到9.77億元,其中農業總産值從8233萬元增到3.64億元,工業總産值從1.46億元增到6.12億元。當年財務盈利從1391萬元增加到1.13億元。糧食産量從12.24萬噸增到72.03萬噸,棉花從1.09萬噸增到2.49萬噸,油料從0.21萬噸增到1.45萬噸,甜菜從0.34萬噸增到24.11萬噸,年底牲畜存欄數從74.25萬頭增到208.57萬頭,肉類産量從0.55萬噸增到1.96萬噸。工業企業從115個增到297個,建築企業從142個增到175個,運輸汽車從2530輛增到4139輛,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8696萬元增到3.47億元。
這段時期,兵團經濟在新疆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兵團人口占自治區總人口的比重從5.58%上升到16.39%,職工從佔36.35%上升到48.36%,工農業總産值從14.38%上升到24.38%,其中農業總産值從7.35%上升到15.62%,工業總産值從30.84%上升到38.57%。耕地從11.51%上升到24.2%,糧食産量從8.7%上升到21.44%,棉花産量從30.53%上升到37%,油料産量從4.16%上升到16.93%,年末牲畜存欄數從4.34%上升到7.79%。
1966年,兵團在全國農墾事業中已佔有重要的地位。兵團人口占全國農墾總人口的21.22%,職工佔全國農墾的30.56%,耕地佔全國農墾的29.74%。工農業總産值佔27.1%,其中農業總産值佔12.76%,工業總産值佔71%。糧食産量佔15.66%,棉花佔39.63%,糖料佔26.87%。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佔71.52%,建築企業佔96%,運輸企業佔87.5%,商業企業佔80.64%,兵團企業盈利額佔全國農墾的71.18%。
同時,兵團科教文衛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在平息伊塔事件,支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建立邊境團場等保衛邊疆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兵團還為支援內地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59---1961年支援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災民500萬千克救命糧,1961年支援山東小麥種子15萬千克,油菜和黃豆種子各2.5萬千克、凍羊肉50噸,1964年幫助甘肅省組建農業建設第十一師,支援糧食、種子500多萬千克,1965年幫助寧夏、青海、陜西組建農業建設第十二、十三、十四師,同年幫助西北局建立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設兵團,幫助貴州、四川建設一批國營農場,幫助黑龍江省規劃了大慶油田農場,1966年幫助西藏創辦了波密農場,組建工程師支援了甘肅酒泉鋼鐵廠建設。1960---1965年,兵團還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執行國家交給的援外任務,支援越南創辦軍墾農場8個、興辦中等專業技術學校1所。
1966年5月---1981年12月,是兵團屯墾戍邊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的時期。1966年5月16日---1975年3月25日,是兵團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階段。在十年動亂中,由於林彪、江青反黨集團的大肆破壞,兵團各項事業都遭到嚴重挫折。1966---1974年,兵團人口和職工大量增加,生産連年下降,財務連年虧損。1967---1975年9年中,6年虧損6.75億元。兵團從全國盈利大戶變成虧損大戶,成為國家的沉重包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導致1975年3月25日,兵團體制被撤銷。
1975年5月,成立新疆農墾總局,任務是調查研究,總結經驗,了解情況,反映問題。自治區各廳局和各地州,對農墾單位實行多頭領導,物資供應和基建投資大量減少,引起人心混亂,場社關係緊張,生産下降,虧損更加嚴重。1975---1977年,3年共虧損6.63億元,佔全國農墾虧損的一半。
1981年12月至今,是兵團事業的振興時期,也是兵團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做出了恢復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決定。兵團恢復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在建設和保衛新疆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
在改革方面,從1979年起,國家改變對農場統收統支的財務制度,開始實行財務包乾制,克服了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弊端。1982年,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改變了多數農場單一經營農業的狀況。1983年,在全國最早興辦職工家庭農場,逐步形成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新體制,取消了農工等級工資制,結束了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調整了産業結構,發展了多种經營和二三産業。發展了多種所有制經濟,逐步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多种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改革了分配方式,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改變了企業領導體制,實行了場(廠)長負責制。推行了企業(團場、廠礦等)承包經營責任制,使國家管理機關和團場企業的關係由原來的行政管理變成了合同管理。轉換了企業經營機制,擴大了企業自主權。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體制,實行了住房、養老、醫療、失業制度改革。實行了對外開放,發展了外向型經濟。加快了農墾政治體制改革,健全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這些改革措施,進一步解放了生産力,充分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加快了兵團經濟的發展,開創了兵團事業的新局面。
1990年3月,國務院批准兵團計劃單列,把兵團的經濟發展計劃直接納入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計劃。這為兵團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997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加強兵團工作,兵團對外可組建中國新建集團公司,享受國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的各項政策。。這進一步增強了兵團屯墾戊邊的實力,大大提高了兵團在全國的地位,這有利於兵團更好地發揮保衛和建設新疆的作用。2000年11月,中央批准將兵團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哈密農場管理局、和田農場管理局分別更名為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第十三師、第十四師。
到2000年底,兵團共有14個師,174個農牧團場,人口248.05萬人;在崗職工70.37萬人。國內生産總值180.68億元。兵團人在戈壁荒灘興建了一批農工商結合的、城鄉結合的農墾新城鎮。戈壁明珠石河子,交通樞紐奎屯,首府衛星城五家渠,邊陲重鎮北屯,棉花新城阿拉爾等,象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廣袤的新疆原野上,成為各大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兵團還在各團場駐地建起174個集鎮,在各連隊駐地建起3844個村莊。目前這些集鎮和村落正在進行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整體邁向富裕和發達的新臺階。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兵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業績輝煌。進入新世紀,兵團人必將更好地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不斷奪取屯墾戍邊偉大事業的新勝利。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