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革命主要內容:
第一,精準施肥技術。包括三個部分,即測土微機決策;施肥方式(化肥深施、根外施肥、噴滴灌施肥);施什麼肥(複合肥、專用肥)。
第二,精準種子工程技術,包括引進或培育優良種子、優良種子的良繁、優良種子加工。
第三,精準播種技術。指達到膜上精量點播的水準。
第四,精準收穫技術。指作物用機器收穫,其收穫品質要達到一定標準。目前,兵團穀物收穫已達到標準,但棉花主要還是人工收穫。
第五,精準灌溉技術。指達到噴滴灌的標準。
第六,田間作物動態監測技術。田間缺水、缺肥、有蟲等情況,能在電腦熒光屏上看到。
精準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進展情況:
(1)1999年4月在農七師召開的兵團春耕春播階段新科技推廣現場會上提出。
(2)2000年試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測土平衡施肥503.9萬畝,比上年增加133.6萬畝,其中測土微機決策施肥163萬畝;化肥深施724萬畝,施複合肥、專用肥201.62萬畝;良種佔總種子量的90%,種子包衣達586.88萬畝,其中棉花達418萬畝;精量半精量點播489.12萬畝,其中精量點播120萬畝;新增噴滴灌58萬畝。
(3)2001年精準農業技術在13個農業師174個農牧團場普遍推廣。
第一,農一師一團、農七師、農八師已建立了專家決策測土平衡施肥系統,職工只要有電腦和網路相連,可隨時在施肥上獲專家指導。
第二,許多團場在一塊條田中己同時採用五項技術。
第三,機採棉推廣獲得成功,共播機採棉57萬畝,收穫28.2萬畝。29團收穫達3萬畝,佔播種面積的50%左右。
第四,膜下滴灌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天業滴灌模式:從引進國外滴灌器材到天業、十二團、芳草湖自己生産滴灌器材,從設計、器材生産到安裝已完全配套成龍。
棉花膜下滴灌:第一節水,每畝用200-250方水。第二省工,一個勞動力能管80-100畝棉花。第三省地,提高土地使用率5-7%。第四增産20-30%。148團膜下軟管滴灌模式:148團職工創造的膜下軟管滴灌問世。除滴灌的共同優點外,膜下軟管滴灌有自己的優點。一是結構簡單,製造簡單;二是造價低廉,每畝總造價在100-150元,當年用60-100元;三是不用電;四是對水質要求低,渠水、渾水用簡單的濾網過濾後可使用。預計2002年滴灌達150萬畝以上,其中軟管滴灌70萬畝以上。
第五,資訊技術在農業上獲得應用。一是田間自動化滴灌試驗獲得成功,二是農二師18團幹渠自動測水獲得成功,三是園林自動監測獲得成功,四是鐳射平地技術獲大面積推廣。
精準農業發展趨勢:向智慧化、自動化、資訊化方向發展。
農業科技革命意義:
(1)是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農業第二個飛躍設想的實際行動。鄧小平同志在設計我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道路時説:“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現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産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2)是響應江總書記號召,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努力進行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實際行動;是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實際行動。
(3)是兵團農業應對加入WTO的有力措施。
(4)是實現兵團第五次黨代會提出"爭取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走在西北乃至全國前列"的實際行動。
(5)是調整兵團農業結構,搞活兵團經濟的一次重要機遇。
(6)這場農業科技革命與經濟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發展小城鎮、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實現農業體制創新、應對加入WTO、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群眾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摘自兵團計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2年3月15日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