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古都旅遊,可以看到中國現有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城垣建築西安古城墻;中國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圖書館"西安碑林;中國最早的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伊斯蘭教聖地化覺巷清真大寺;中國現代水準最高的國家級博物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還有名剎古寺標誌大雁塔、小雁塔;滄桑歲月的見證鐘樓、鼓樓;以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舊址和代表中國現代科技水準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碑林位於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是我國碑石文物薈萃之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林的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是從保存唐代所刻《石臺孝經》和《開成石經》開始的。到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在今碑林所在地,修建了放置碑石的房屋、廊、亭等,陳列和保護碑石,開始創建西安碑林。金、元、明、清曾對碑林作過修葺,並收集和補刻大量碑石,規模逐漸擴大。因碑石林立,清初始稱碑林。
碑林現收藏漢至清代碑志2300余件,陳列1000多件。現有7個陳列室、6個遊廊和1個碑亭。碑志融政治、歷史、文化和書法藝術于一體,內容豐富,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如碑林中的《開成石經》共114石,兩面刻字,計228面,共計65萬餘字,是保存我國古代重要文獻的大型石質書庫,被稱為"世界最重的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大智三藏碑》等,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實物。碑林是我國一座書法藝術寶庫,自漢至清,薈萃了歷代名家手筆,真草隸篆,琳瑯滿目。久負盛名的,有李斯的《嶧山碑》,李陽冰的《三墳記碑》等篆書碑;有漢代的《曹全碑》、史維則的《大智禪師碑》等隸書碑;有智永、張旭、懷素等寫的草書《千字文》;有歐陽詢的《皇甫誕碑》、褚遂良的《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唐僧懷仁集晉王羲之字刻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等楷書碑。此外,宋趙佶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貼》等也是稀有珍品。碑志上還刻有不少具有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的繪畫石刻。
清真大寺位於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於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佈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築群。清真寺前後分四個院落,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倣古建築的接待室。第二院是懸挂"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裏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蘭經》及珍貴字畫等。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後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一真亭後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古蘭經,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建築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陜西歷史博物館巍峨雄峙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西側,是大型的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663平方米。1991年6月20日建成開館。
博物館建築吸取了唐代建築雄渾博大,洗練酒脫的特色,借鑒了中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規模宏大,典雅凝重,古樸大方,體現了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博物館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實施管理,用電子電腦管理文物資料,館區廳室設有靈活控制的空調系統,多種功能的照明系統,嚴密的防火防盜系統,有專門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有6國語言同聲傳譯系統,有電腦控制的圖書館和近萬平方米設備先進的文物庫房,各類設施功能完備。
博物館分為基本陳列,臨時陳列和專題陳列三大部分,展室面積11000平方米,展線長1500米。陳列文物3000多件,都是從陜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多為稀世珍品。特別是首次與觀眾見面的40幅唐墓壁畫真品,構圖精美,色彩絢麗,實為難得的藝術奇葩。基本陳列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為陜西地方史陳列廳,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集中反映了從藍田猿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西側為專題陳列廳,主要展出陜西有特點的歷史文化專題,如"絲綢之路"、耀州瓷展覽等。東側為歷史文化展覽廳,主要供中外文化交流,接待全國各省市的文化文物精品展覽。
鐘樓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的重要標誌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于現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經重修。鐘樓上懸挂一口大鐘,用以擊鐘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基座為正方形,高8.5米,寬35.5米,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由地坪至樓頂高36米。樓的整體為木質結構,上用深綠色琉璃覆蓋,三重檐,四角攢頂,各層裝飾鬥拱。樓四週有回廊,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顯得金碧輝煌。樓上的大圓金頂,高5米,外貼黃金箔,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爛。解放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鐘樓進行重修,換配材料,重新彩繪,使這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築顯得莊嚴、瑰麗。
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站交匯處,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曾兩次修葺。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鼓樓係古典建築,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築結構採用重檐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鐘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