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科技改革之風勁吹,而成立於1999年9月11日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是這一改革大潮中激起的一朵美麗的浪花。這所年輕而淵源已久的大學是由共處陜西楊淩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沙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建而成。學校實行部省共建聯合辦學的新體制,重大事項以教育部為主,日常管理以陜西省為主。在西部大開發的嘹亮號角中誕生的這所新型大學將為這一跨世紀的宏偉工程提供高水準的科技支撐和高素質的人才支援,成為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開路先鋒。
組合後,學校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科教實力大大增強,人才濟濟,基礎雄厚。現共有各類科教人員2300多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博士生導師86名,教授、研究員等正高職稱220人,有突出貢獻專家70多名;現有在校研究生、本專科生共908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24名,碩士研究生533名,本科生7420名,專科生908名,另有成人教育學生7400余名。
新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結構更趨合理。現有涵蓋農、理、工、經、管、法等六大學科門類,其中,農業經濟管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植物學、農業水土工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等26個學科為部省級重點學科。學校現有本專科專業79個,碩士學位援權點4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有國家和部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研究工程中心5個,有經過行業主管部門認定的測試(檢測)中心等機構10個,校內外教學科研試驗示範基地40多個,有16家各類農業專業學會挂靠學校此外,學校還主辦各類學術刊物20多種,擁有大中型現代化精密儀器500余臺(件)館藏圖書資料150萬冊,各種教學科研本200多萬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可追朔到1934年由於右任先生、楊虎城將軍所創建的西北高等農林專科學校,迄今已有65年的歷史,其後經過逾半個世紀的繁衍,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的農、林、水教育和研究基地。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為陜西、西北乃至全國農業教育、農林經濟及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輸送本、本科生7萬餘名,碩士研究生3000余名,博士研究生440余名,畢業生遍佈海內外。學校先後取得科研成果4200余項,獲獎成果1500余項,其中獲國家級獎勵610余項。現已在旱作農業、節水灌溉、小麥育種、生物技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方面已經形成優勢科學研究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2000億元。
學校目前已與4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合作交流,先後引進國外專家2300多人次,派出留學人員670人次。改革開放以來,先後為1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留學生50多名,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學者1900多名,開展國際合作研究50多項,並與國外30多個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
新大學成立以來,學校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契機,以改革統攬全局,在學校機構設置、人員調配、院係佈局、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産業推廣以及後勤管理等方面,以全新的思路進行動作。現在,學樣鐵各項事業正全面步入健康發展的快畫道。一個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農科教一體化,産學研相結合的新型大學正在崛起,她半為實現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和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