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三秦神韻

臨潼旅遊區

發佈時間:2019-10-17 12:26:43
  臨潼是國內外遊客到陜西的必遊之地。這裡有秦始皇陵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兵馬俑博物館是在發掘秦始皇從葬坑後修建的,分為一、二、三號坑。兵馬俑造型嚴謹,形神兼備,無一雷同;兵馬俑軍陣規模宏大,氣勢磅薄。

  驪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下溫泉噴涌,風景秀麗多姿,歷來都是帝王遊幸之地。唐明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龍頂海拔1301.9米,山上松柏長青,鬱鬱蔥蔥,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過了烽火臺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得西面岩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説,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   

  驪山風景秀麗,自古至今,一直是旅遊者嚮往的遊覽勝地。

  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I河東岸半坡村北,1957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座比較完整,比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和村落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遺址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自1953年春發現以來,先後進行了五次科學發掘,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珍貴文物。博物館包括遺址大廳和兩個陳列室、一個陶窯遺址。遺址大廳屋頂呈半球形,是原始村落居住區的一部分,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出保存比較完好的房屋遺址45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個、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甕棺葬73座),保護村子的大圍溝一條,以及出土各種形式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萬件。陳列室展出有關半坡人生産活動的遺物。生産工具有石制的斧、錛、刀、鏟、砍伐器、磨棒、魚鉤和魚叉等。裝飾品有骨笄、石璜、獸牙、石珠、陶環和種種佩飾等,同時還以繪畫圖表等展示半坡時期的社會結構和半坡人的生活、文化藝術和發明創造,再現了半坡人從事農業生産,參加狩獵、打魚、飼養和制陶等生産活動,以及從事繪畫、雕塑、製作裝飾品等藝術活動的原始情景,是進行歷史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和最好課堂。   

  1994年6月,半坡氏族村建成開放,佔地33000平方米,建有倣半坡先民居住的茅舍、"陶山"。裝扮的半坡人分別舉行原始村落生活演示、遠古陶塤演奏、中心大房子舞蹈表演、聚歡部落原始打鬥和慶典廣場百人大祭祀表演等,遊覽者可觀賞和參與。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