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三秦神韻

咸陽帝王陵墓旅遊區

發佈時間:2019-10-17 12:26:43

  咸陽帝王旅遊區以乾陵、昭陵、茂陵為主。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陜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開發文物旅遊資源,先後發掘了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中書令薜元超、右衛將軍李謹行5座陪葬墓,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建立乾陵博物館,供遊人參觀遊覽。  
 
  唐高宗李治(西元628-650年)年西元650年即位,西元683年死於洛陽貞觀殿,葬于乾縣,武則天(西元624-705年)原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後好削發為尼,出家感業寺。西元654年,高宗從尼寺接武則天入宮,拜為昭儀,第二年立為皇后,高宗體弱多病,武則天便接替高宗管理朝政。高宗死後,她突破太后不能臨朝稱制的慣例,先後廢中宗、睿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21年,傳位於中宗,西元705年死於洛陽,後與高宗合葬乾陵。
  
  乾陵座落在梁山北峰,以山為闕,氣勢雄偉。乾陵周圍原有內外兩重城墻。經調查勘探,找到了內城墻、四門、獻殿和城墻角樓遺址。乾陵地面設置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在朱雀門外,有華表、飛馬、朱雀各1 對,石馬5 對,石人10對。四門外各有石獅1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朱雀門外東西兩邊有兩座大碑。左為"述聖記碑",碑高6.3米,共7節。故又稱為"七節碑"。右為"無字碑",高與"述聖記碑"相等。初立時表昊未刻一字,故曰:"無字碑"。宋金以後有遊人題字,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有金代天會(太宗)十三年用女真文刻的"朗君行記",旁有漢字翻譯。契丹文字已經絕跡。此碑保存批評家些文字,是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在兩通碑石的北邊,保存有61個蕃酋石像,石像的頭部在解放前已被毀掉。他們 都是中國西南一帶各國的首領,和唐朝有密切交往,是參加唐高宗葬禮的。
  
  乾陵內部建築情況,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闕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經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至墓門共39層石條,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灌注白鐵。據文獻考證和勘查,乾陵內部所藏文物極多。且沒有盜掘痕跡。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陵墓,位於陜西省禮泉縣東北22千米的九 山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在陪葬的李?弈古越?立昭陵博物館。昭陵依九 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建陵從唐貞觀十年(636年)埋葬長孫皇后時開始,到安葬李世民時為止,歷時13年。陵園峰巒亙及平野,氣勢宏大,則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寢。陵園以寢宮為中心。四週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西南是陵下宮,或稱皇城。以皇帝陵為中心,陵前龐大的陪葬墓群為扇形,是昭陵的主要特徵之一。陪葬墓群範圍很廣,主要分佈在九 山陵寢東,西、南三面。初步認定有陪葬墓167座。其中,李世民的妃婦和公主墓,多在寢宮附近的山上。臣僚墓中,較有名氣的有魏徵墓、李靖墓、李?弈埂⒒褂蟹啃?齡、尉遲敬德等功臣墓。   

  石刻藝術是昭陵的重要組成部分,僅構成了陵園雄偉的氣勢,和諧的美感,而且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唐初石刻藝術和文獻資料。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於陵園北面祭壇東西兩廡。現保存在陜西碑林石刻藝術館,成為稀世珍品。其中"颯露紫"、"拳毛 "兩副浮雕被盜往美國,現存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昭陵還發掘出保存大量碑石、墓誌。碑碣書法結構嚴謹,所存字跡,變都為初唐書法家真跡。其中有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和褚遂良等書寫的名碑,匯當時書法之萃,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初唐名書法家的風韻特點,也是研究唐史的重要資料。

  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裏縣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武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築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漢書。貢禹傳 》載:"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相傳武帝身穿的金縷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讀的雜經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併埋入。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築成,形似覆鬥,顯得莊嚴穩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築,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裡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6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候。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位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績,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墓冢,形式象徵祁連山、並雕刻各種巨型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些大型石刻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15件。尤以馬踏匈奴最為有名。這批石刻題材新穎、生動逼真、雕刻簡煉濃厚,高度體現了漢初沉雄、博大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風格是我國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組大型石刻藝術的傑作。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