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三秦神韻

法門寺佛教文化旅遊區

發佈時間:2019-10-17 12:26:43

  法門寺佛教文化旅遊區以法門寺、周公廟和周原青銅器博物館為主。

  法門寺位於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是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素以"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旅遊聖地。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恒帝年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據佛教經典記載,古天竺(印度)國阿育王為弘揚佛法,分葬佛祖真身舍利,在世界各地修造了84000座塔,中國建19座,法門寺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塔下埋葬著珍貴的"佛指舍利","因塔置寺,寺因塔著",法門寺從此香火不斷,名揚四海,成為著名的佛教寺院,史籍記載,唐代有8位帝王曾多次迎取佛骨到宮供養,並賜賞大批珍寶藏于地宮中。   

  法門寺在歷史上曾多次被毀,多次重修。寺內原有四重木塔一座。明代時,鳳翔兩次發生地震,法門寺木塔因年久木朽而倒塌,重修時建成十三級磚塔。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磚塔西半邊轟然倒塌。1986年4月2日,考古人員在清理寶塔地基時,發現了唐代修建的塔下地宮。地宮長21.4米,面積31.48平方米,包括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等六部分。地宮珍藏了大量的唐代文物,一類是佛指舍利(1枚靈骨,3枚影骨);一類是迎送舍利而奉獻的金銀寶器、珠玉、琉璃器、瓷器及絲織衣物等各類珍貴文物約900件。其中1.96米的迎真身金銀花四面12環錫杖,表面鏨刻有緣覺2僧,比現藏于日本正倉院最大的白銅頭錫杖的製作要精,等級要高。還有金絲袈裟、武則天繡裙等稀世珍寶重現在人們的眼前。法門寺地宮真身舍利等國寶出土,被譽為繼秦始皇兵之後的又一考古重大發現,是中外佛教界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修復後的法門寺,以完全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法門鎮。巍峨的寶塔,保持了明代磚塔的古老特色,成為法門寺的標誌和象徵。雄偉的珍寶閣,是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外觀造型別致,室內典雅豪華,陳列著稀世罕見的國家珍品。法門寺寺院仍然保持著寶塔在前,大殿在後的早期唐代寺廟格局。銅佛殿與大雄寶殿以回廊相聯接。中央是47米高的真身寶塔,周圍綠蔭環繞。整個空間形成"圍廊似環抱","塔勢如涌雲"的壯觀氣勢。重建的大殿金碧輝煌,殿塔相映,是整個寺院建築的藝術匠心的生動體現。新建的法堂、方丈室、兩廂的?X房、客堂與院內的青松翠柏和芬芳的花草,形成"禪房花木深"的境界。寺前有寬闊的廣場,三百多米長的寶塔路直通法門寺,中間是條石路面。兩側是綠化帶。在寶塔路的兩側及崇正路,建立了旅遊賓館、餐館、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為旅遊者提供多種服務。

  周公廟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是為紀念三千多年前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而建造的。周公姓姬名旦,他是文王的兒子,為周王朝勳臣之一。歷代統治者尊奉他為忠臣賢相的典型和為政的楷模。周公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是陜西著名的融人文自然一體的風景瀏覽區。

  周原青銅器博物館修建在周原遺址上。周原遺址在法門寺西南方向7.5公里處。遺址包括當時的岐邑城、墓地、各種作坊、平民住宅區以及王宮的宗廟。博物館內展出青銅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造型之精,紋飾之美,銘文之重要,內容之廣泛,都是世界文化藝術史上所罕見,故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