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三黃一聖"旅遊區以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延安革命聖地為主。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在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之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朝聖旅遊的勝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1993年開始大規模整修,廟前廣場等一期工程年上半年完成。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于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于河南荊山,葬于陜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産,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黃帝陵地處橋山,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數十米處有一高臺。相傳漢武帝徵朔方還,在這裡祭黃帝,築臺祈山,故稱"漢武仙臺"。
黃帝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門額上大書"軒轅廟"三字。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挂著寫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間安放著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四千餘年。巨柏高19米,樹榦下圍10米,有諺語稱它"七樓八扎半,圪裏圪塔不上算",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傳為漢武帝"挂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有一碑亭,內有碑石約50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禦制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
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黃同始祖軒轅黃帝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許多海外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一回到祖國,便要到黃帝陵尋根問祖。黃陵縣每年都要在清明節舉行公祭,開展祭祖旅遊,吸引了廣大海內外赤子回歸拜謁。
"天下奇觀"--壺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之中,河西屬陜西省宜川縣壺口鄉,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是我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兩岸,蒼山挾持,萬里黃河至此,河床由300多米寬突然收縮到50多米,浩淼的黃河水驟然收成一束,從30多米落差的黃河壺口飛流直下,奔泄于十里龍槽。因其形狀似一把壺的口子,故而得名。壺口瀑布氣勢壯觀,周圍自然景觀奇特,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值50元人民幣的畫面上那翻江倒海,奔騰跌泄,氣勢磅薄的壯觀景象,就是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有許多奇特景觀。煙從水底生,船在旱地行,未霧彩虹舞,晴空雨濛濛。瀑布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水底冒出滾滾濃煙,十數裏外便可望見。升騰而起的水霧,經陽光折射因不同角度而形成各種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戲水;有時呈彩帶橫貫水中,猶虹橋臥波;有時在籠煙騰霧中出現錦團彩簇,瞬間萬變,飄忽不定,奇詭迷離。水底懸流激蕩,發出巨大聲響如轟天驚雷,聲傳數十里。壺口瀑布隨著季節變化而呈現出不同景色。春季,冰地解凍,冰淩拋落,如山崩地裂,似炮轟雷鳴。夏秋季節,雨水頗多,洪水洶湧,濁浪排空,瀑布寬達百米,方圓數十里水氣遮天,氣熱磅薄。冬季,冰封雪凍,瀑布挂滿冰淩,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壺口附近的衣錦村傳説為大禹娶妻成家的地方。大禹治水從疏通壺口開始,劈孟門、鑿龍門,曾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現存有大禹遺址。另有孟門山、黃河大橋可參觀遊覽。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腹地,起伏連綿的群山,波瀾壯闊的溝壑,處處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聞名於世的安塞腰鼓等鼓文化敲出了中國人的氣魄;剪紙畫、布堆畫、農民畫、麻繡、刺繡等民間工藝品,巧奪天工,惟妙惟肖;陜北大秧歌、陜北信天遊、陜北民歌、陜北説書等民間文藝形式,或氣勢磅薄、或意味深長、遠近馳名。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