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三國"旅遊區以漢臺、張良廟、石門、武侯祠為主。
古漢臺位於漢中市區東南隅,臺高8米,面積7600平方米。四週臺坦高聳,砌以磚石,雄姿偉岸;臺階分三級,由南向北,逐級上升。攢頂式的門樓,重檐高頂飛角淩空,伴以彩繪圖案,甚為黃雅。臺內樓臺亮閣,竹木花卉,鬱鬱蔥蔥;碧波盪漾的池水,週四飾以潔白如玉的大理石欄杆,格外引人入目。相傳
,古漢臺為劉邦作漢王時的宮廷遺址。劉邦在漢中的時間雖短,但他和他的部屬遺留的古跡很多,古漢臺就是其中的一個。
古漢臺現為漢中市博物館,開闢了《漢魏石門十三品》,《歷史文物》等陳列館。現為漢中市區重點旅遊勝地,中外遊人絡繹不絕。 張良居"漢初三傑"之首。劉邦曾説過: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此三位都是人傑。劉邦西取長安,做了西漢開國皇帝後,張良深知劉邦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便是張良"辭漢"之日,從此留在秦嶺紫柏山上潛心修道。
張良廟背靠紫柏山,左右二水夾流,周圍為紫柏、葦陀、青龍、鳳凰、柴關五山所環抱。共分六個大院,150余間房舍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奇特,樓、英俊、亭、閣錯落有致,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交相輝映。其最高建築"授書樓"屹于山顛,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間,隱沒于雲海霧濤之中,氣勢磅薄。院內清幽古雅,碑刻匾額眾多,如"功成身退"、"激流勇退"、"智勇深沉"以及歌功頌德的楹聯。
張良廟為東漢末年張良的第十代"漢中王"張魯修建,後經隋、唐、宋重建,明、清擴建和增收,使其成為漢中市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風景秀麗的著名名勝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一座古色古香的避暑山莊已經建成,接待各方遊客。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連接關中和漢中的山谷,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統稱"褒斜棧道"南出谷口,有一段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個人工開鑿的隧道,稱之為石門。 石門是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始鑿的,後經歷代修鑿而開通的。石門洞通長163米,通寬4.2米,南口高3.75米。它是用我國古代原始開鑿石山的辦法"火焚水激"鑿成的。石門自秦漢以來,通而復塞,塞而復通,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這些石刻遍佈在石門南褒河兩岸的懸崖上多為漢魏以來歷代著名官員、文人、學士的留詩題名,即"漢魏十三品"。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特別是作為小説《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成為我國人民智慧與忠誠的典型。他為了建立漢室天下,六齣祁山,與魏相抗,最終"出師未捷身先卒",病逝于五丈垣,後葬于定軍山下,人們尊稱為武侯墓。
武侯祠則位於勉縣城西的川陜公里之南,漢江之北,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祠內建有殿廟,廊房等建築,共有十院54間房舍,亭臺樓閣佈局適宜。祠前為牌坊,坊上一面金書大字"漢丞相諸葛武侯祠",祠內懸挂匾額有"高山流水"、"大漢一人","天下奇才"等。諸葛亮大殿明三暗五,殿內正中高懸清嘉慶帝御賜"忠貫雲霄"匾額,下為諸葛亮塑像,神態瀟灑,端坐龕中。
免縣武侯祠是全國武侯祠中最早修建的一個,較四川成才都武侯祠尚早50年左右。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