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木子)在16日舉辦的長江企業家論壇上,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甘潔接受了長江網記者的採訪。
她認為,“校友經濟”通過教育與産業的結合,能夠創造更先進的生産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地方招商引資。但不同於經濟粗放發展時期,“後粗放時代”招商引資的方向應該更傾向於科技創新型項目,地方政府要為科技創新創業盡可能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環境。
甘潔研究發現,近幾個月,湖北的經濟景氣指數和固定資産投資指數均高於全國。這與湖北經濟內向程度較高、受外貿下行市場衝擊較小有關。
她認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具有三個突出優勢。一是以供應鏈為核心、以物流與生産為主的製造生態體系,依託中國工業化的經驗,可以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向産品的轉化過程,從而降低製造成本。二是中國具有廉價的中、高端勞動力,相較于歐美國家,中國的研發與行銷的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三是國內巨大的市場與層次豐富的消費者,這意味著科技創新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同時,時代的機遇將賦予這三大優勢新的可能性。“比如,更多的高科技産品在尋求國産備胎,這也會刺激産業研發和發展。”晶片、視覺、定位、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突破,“技術+製造”生態的建立,都將會重新定義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助推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突圍。
如何能很好發揮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對經濟的刺激作用?甘潔不贊成“一窩蜂”式補貼,並建議警惕“過度創業”。她認為,應該認真分析地方的比較優勢,因勢利導,讓“指揮棒”與市場相互契合。
具體到武漢,甘潔認為應該更好發揮人力資源和科教優勢,為人才釋放創新才能創造條件。在新常態下,企業更應該及早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早做技術積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企業及國有企業也應該建立鼓勵內部創新的機制,引進更多創新人才。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