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新為何層出不窮?國內整合式創新首創者、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陳勁認為,“大學—産業—政府”創造出一批全球創新濃度區域,這一模式在武漢被完美演繹。近日,陳勁出席洪山區第二屆大學之城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典禮,受聘為長江財經智庫專家,併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建言。
不少硬核科技脫胎于大學實驗室
陳勁 記者高勇 攝
“武漢能不能成為科學中心?”陳勁看好科教之城的科研優勢,“上海交大軟科2018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中國地大的地球科學,武漢大學的地理學及圖書情報科學,都進入全球前50,這非常了不起”。
他認為,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極具科研稟賦的武漢大有可為。“科學能力指數,如果美國是100分,中國目前在19.8分。論工程能力中國甚至可以超過美國,但科學技術仍是我國比拼短板”,陳勁認為,作為科研重鎮的大學,在“大學—産業—政府”創新鏈條中被放在首位,“大學已不是‘軟實力’,而是一個國家的‘硬實力’”。
他舉例説,全球許多硬核科技脫胎于大學實驗室,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輻射國家實驗室,二戰期間直接服務曼哈頓計劃,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建立了彈道導彈戰略防禦系統。
“創新離不開世界一流的創新型企業、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和世界一流的國家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陳勁建議武漢要加大對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支援力度,使其早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並期待大學之城能走出更多的“未來實驗室”,瞄準5到10年後的百萬級人群需求,去發掘創新且具有科幻感的技術。
成果轉化要素決定創新濃度
矽谷緣何崛起?“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過來”,陳勁認為。
“人才頻繁流動帶來高度活躍的勞動力市場,使矽谷擁有了快速學習能力。”陳勁説,矽谷一帶曾是水果産業集散地,上世紀20年代,當地水果産業興起,逐步建起了多家水果罐頭廠、幹水果包裝廠和水果運輸公司。工作機會吸引了各國移民的到來。
之後,因為有了鼓勵改變世界的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吸收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頭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風險資本,並擁有制度保障和創新文化,“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地方能夠像矽谷這一具有創新要素的高度聚集”。
但後來者也能居上。陳勁認為,“大學—産業—政府”三螺旋能産生新的變體,如“研金産介學政用”的 “北斗七星”發展模式等,“原理都是集聚各類有利於成果轉化要素,組合得越多,創新濃度越高,反之,組合得越少,創新成功率越低。”
而洪山區以辦賽集聚資源,“大賽項目優質,高新企業較多,含金量高”,他點讚大賽,同時建議加大風險資本、民間資本對創新創業的投入,積極做好校友經濟。
緊握創新優勢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
政府應扮演什麼角色?“方向的指揮者、規則的制定者、科研的投資者、産品的消費者”,陳勁認為,“大學—産業—政府”三螺旋中,政府應主動作為,科學進行區域規劃,在各高校部署創新創業活躍區,産業發展、教育發展和城市化同步進行,“要‘産教城’融合”。
陳勁認為,武漢緊握大學之城創新優勢,面向區域重點産業領域,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呈現出“産教城”優化發展趨勢。
“這裡有大學稟賦、産業轉化機遇和政府雄心,有機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造之谷”,陳勁建議,大學之城創新創業大賽可牽手清華大學創意挑戰賽,辦成國際性賽事。(記者李佳 陳潔 通訊員喻春蕾)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