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聚焦武漢

老字號藥企建“智慧生産線”

發佈時間:2020-07-14 10:53:23

    (長江日報記者康鵬 通訊員武經宣)“400多年前,馬應龍的生産模式是手工作坊,前店後廠、中醫坐堂。而現在已經實現了流水線、自動化生産。我們懷著歷史責任感,正在加速智慧製造,邁向工業4.0。”長江日報記者7月13日從在馬應龍藥業集團舉行的武漢工業智慧化改造提升第五場線上推廣會上了解到,這家有著400多年曆史的老字號,正逐步建設智慧工廠,獲評湖北省及武漢市智慧製造示範企業。

應龍自動化生産線。長江日報記者康鵬 攝

  該公司總經理夏有章介紹,馬應龍誕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史稱“馬應龍定州眼藥”,400多年傳承至今。今天的馬應龍藥業集團,是由過去的武漢第三制藥廠改制而來。

  機器人灌裝流水線傳輸

  一分鐘製造180支軟膏

  7月10日,記者走進馬應龍。在門口,要先穿上鞋套、工作服,戴上帽子,“全副武裝”後,才走進生産車間。只見偌大的車間裏,機器轟鳴,卻沒有幾個工人。

  密閉的玻璃罩內,機器手飛快地來回操作,將藥劑灌入軟瓶中。流水線上,一支支成品快速傳輸,經過一道“關卡”後,不合格的産品會被自動彈出。在車間裏,還設有一塊大螢幕,上面標明瞭當天的産量、批次等資訊。

  據悉,在這一工廠,每分鐘可生産180支軟膏,與國外先進水準持平。每年各類藥膏産量高達1.5億支,藥栓達2.3億粒。

  “從原料粉碎、化油、配製,到灌裝、入庫,全部7個工序,我們都已實現自動化。”馬應龍生産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整合國內外技術資源,自主參與研發了自動生産線,解決了一批行業內技術難題。

  中藥粉碎是生産的第一道工序,以往,這不但是一個辛苦活,而且粉塵很大,工作環境惡劣。産線改造後,不但産能提高2.5倍,粉塵也消除了95%以上。

  以往,産品質檢靠人工,工作枯燥,準確率也低。而現在,産線上裝備了線上檢測系統,不合格産品從“關卡”通過,會被自動“踢”出生産線,精度誤差達到0.1克。在自動化生産線上,每一盒産品都被打上碼,品質可追溯。

  生産流通全過程資訊化

  可追溯每一支産品去向

  馬應龍還建設了強大的資訊系統,從原料到生産過程、倉儲管理,再到藥品流通狀態、客戶服務,可實現全流程管理。

  “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可以隨時了解工廠生産狀態,根據訂單排産,水、天然氣、電等數據實時採集,實現可視化。”夏有章介紹。

  據悉,近些年,馬應龍在市場上十分火爆,成為“網紅品牌”,尤其在海外受歡迎,與“老乾媽”齊名。相關負責人預計,未來5年,公司銷售額將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長近10億元。

  目前,馬應龍已經啟動産能評估工作,將繼續導入智慧化生産線,並對舊産線、倉庫進行智慧化改造,以應對産能不足問題。

  專家介紹,傳統制藥,尤其是中藥,在生産現代化方面面臨諸多難題,如標準化、一致性等。馬應龍的智慧工廠,為我國中藥大品種現代化建立了生産模板,對行業具有借鑒意義。

  市經信局負責人介紹,今年是武漢“工業智慧化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二年。今年上半年,以智慧化改造為代表,武漢工業投資整體回穩趨暖,5月技改投資達到160億元,超過去年平均水準。

  目前,我市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工業智慧化水準。比如,對工業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的,按其實際完成投資,包括設備硬體投資、研發軟性投資,給予投資的8%、最高2000萬元的轉型補助。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