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聚焦武漢

“武漢風”摘得國際大獎

發佈時間:2020-07-15 09:17:47

   (長江日報記者陳潔 通訊員張潔 喻春蕾)7月14日下午,珞珈創谷的武漢創馳九方科技有限公司內,公司創始人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80後副教授鄧俊正在與團隊設計人員一起商討設計方案。這個風頭正勁的設計團隊,憑藉“百年珞珈”——“卷藏”系列白酒包裝設計,在今年2月摘得IF國際設計大獎。

    摘得國際設計大獎的作品。

  “IF的獲獎概率非常低,在設計界含金量很高,我們團隊因此非常振奮。”鄧俊説,將緊扣武漢元素設計出更多文創産品。

  設計中融入“武漢風”,摘得國際設計大獎

  “我很清楚地記得2月4號那一天,當時疫情緊張,大家都宅在家裏,晚上10點多鐘我收到一封來自德國的郵件,我們團隊為攖寧文化傳播設計的‘百年珞珈’——‘卷藏’系列白酒,具有文創屬性的包裝設計,因此獲得了IF國際設計大獎。”鄧俊回憶,得知獲得這個創立於德國漢諾威的國際設計大獎,給團隊注入了強心劑。

  這個設計歷時2個月。“白酒代表著中國文化,用怎樣的設計打動西方評委呢?如果僅僅是從器型或者是顏色上入手,是不足以表達一種文化內涵的。”鄧俊説,經過團隊集思廣益,大家決定把這個産于武漢、與武大有關的酒打造成一個宣傳武漢城市文化的載體。

  五瓶酒,瓶身的圖案則是5個代表武漢的地標元素標簽:黃鶴、狐狸、帆船、白鱀豚、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垂釣者。“揭開5個圖案,展現的都是武漢地標文化,‘百年珞珈’這套具有文創屬性的包裝設計很含蓄,很東方,所以我們給它命名為‘卷藏’,我們希望借此表達一種東方人的審美趣味。”鄧俊説,“除了外包裝,色彩上也有講究,像武大的那一瓶用的珞珈綠,就是武大具有代表性的屋頂琉璃瓦的顏色。”

  副教授在校門口創業,2年即站穩腳跟

  鄧俊2007年從北京回武漢大學任教。“設計是一個特別強調實踐性的學科,在武大從教10多年,我一直想能夠創立設計品牌,一方面可以服務社會,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項目去反哺教學,這也是我們武漢大學所提倡的。”他説,這樣的初衷,讓他萌發了創業的想法。

  2017年底,鄧俊參加武昌區政協和科經局組織去珞珈創谷考察,知道原來在武漢大學校門口還有這麼一個孵化器,有很多武大的教授以及科研人員在這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鄧俊在珞珈創谷了解到,這裡的入駐企業很多都是從事測繪、遙感等硬科學類的,他們的産品要想轉化為商品,“最後一公里”少不了工業設計。於是,雙方一拍即合,2018年,鄧俊在珞珈創谷開始創業。

  在珞珈創谷享受多重“創業福利”的鄧俊如魚得水,帶領著團隊迅速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鄧俊説,今年復工後,公司為廈門一個公司設計智慧倉儲機器人,為江蘇企業設計消毒機器人,為依訊北斗設計車載智慧終端,為武漢大學招生辦設計武小招和珞珞。獲得IF國際設計大獎,更是為整個初創企業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為武漢代言,將繼續圍繞“武漢風”展開設計

  在設計中融入“武漢風”,助力鄧俊團隊獲得了國際設計大獎,這也堅定了他繼續圍繞“漢元素”展開設計的信心。

  鄧俊團隊在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武漢風”的風格。武漢本土瓶裝水“漢水1906”的“小紅瓶”就是出自團隊之手,瓶身從漢口水塔抽象而來,濃濃的“武漢風”獲得了市場認可。鄧俊説:“我們的創意出發點也是把水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所反映的包含了武漢的經濟、文化、政治、教育各個方面的一些代表性成就。武漢人拿到這瓶水會很親切很自豪,外地人拿著這瓶水,通過一些標簽元素,就可以了解武漢的文化地標。”

  鄧俊説,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今年將開設一門新的課程:文化創意設計。對於自己未來的教學,他定下的主題是武漢城市文化,包括飲食、方言、建築等武漢文化,都將融入到設計中。他説:“圍繞這個主題,我計劃緊扣武漢元素持續做下去,為武漢代言。”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