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聚焦武漢

武漢“單季打平”印證中國經濟韌性

發佈時間:2020-07-21 10:41:15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

  武漢二季度經濟逆勢反彈

  是了不起的成就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7月20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感覺很興奮:“武漢市在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同時,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經濟運作穩步復蘇,GDP回落的幅度大大縮窄,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就。”

  他説,這個成就來自於黨中央、國務院對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正確領導,來自於全國上下對湖北和武漢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它來自於湖北省委、武漢市委以及廣大武漢人民萬眾勠力同心、統籌協作、綜合施策,實現了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保障民生的雙勝利。

  姚景源説,武漢的單季打平,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生動體現。武漢經濟和中國經濟的韌性體現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武漢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湖北省和武漢市的黨委政府全力支援企業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幫助企業打通上下游産業鏈,儘早復工復産。早在4月初,我就看到東風本田滿血復工復産的新聞,感覺非常振奮,它反映了武漢人拼命向前發展的勁頭,這是疫後重建工作中最寶貴的動力。

  尤其令姚景源覺得難能可貴的是,在遭受前所未見的特大疫情迎頭撞擊下,武漢的基本民生得到了保障,老百姓的收入、就業,市場的物價和産品服務的提供,都保持一個較好的狀態。

  他説,當前中國的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全球經濟時認為,中國將成為2020年唯一增長的國家。按照當前武漢市經濟運作的狀態,我們完全可以確信武漢下半年整個經濟和民生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運作狀態,武漢的單季打平,折射了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內生潛力,其良好的韌性,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亮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武漢經濟逆勢反彈也體現了

  中國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著名經濟學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遭受疫情重創的武漢,二季度經濟實現逆勢反彈、GDP增速接近去年同期水準,一是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二是體現了中國體制、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比如對口支援的制度,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很難做到。如果沒有全國的動員,沒有全方位的支援幫助,武漢經濟不可能這麼快就復蘇,我們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不僅僅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致,也是中國體制中國政府強大組織動員能力的表現。”梅新育説。

  作為武漢人,梅新育對家鄉充滿感情,新冠疫情暴發後,他查閱很多資料並深入開展數據整理、計算,寫了7000多字的長篇建議,為武漢疫後經濟重啟出謀劃策。梅新育説:“這次抗疫期間,武漢人表現出強大的韌性和自律精神。疫情沒有摧毀武漢優質人力資源基本面,創新産業將成為武漢新的增長極。武漢經濟富有韌性,是近些年全國投資內在動力最為充沛城市之一,把投資內在活力重新釋放出來,這對於武漢經濟全局而言是有利的選擇。”

  “放眼國際經濟政治環境,最關鍵的糧食、能源、高新技術産業三大領域,糧食、能源關係到穩定,高新技術産業關係到我們能否發展。”梅新育説,製造業在武漢經濟中佔比較高,武漢經濟的復蘇建立在現代製造業的基礎之上。在當前疫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武漢要繼續打通上下游産業鏈,做大做強汽車、鋼鐵等優勢産業,同時,高新技術産業實現超常發展。我特別希望看到像長江存儲等高新技術産業的關鍵骨幹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恢復性甚至是爆發性增長。此外,武漢一直是商業中心,當前在擴大內需上也要跟上全國的潮流,順勢而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武漢經濟復蘇

  給世界以信心和希望

  “武漢興中華興,這就是我的基本的預期。”武漢二季度經濟數據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資深研究員張燕生倍感欣慰。他接受採訪時説,武漢具備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第一方陣排頭兵的基礎條件,武漢疫後重振,是中國經濟韌性和潛力的生動例證,武漢經濟復蘇給世界以信心和希望。

  武漢怎樣當好排頭兵?

  張燕生建議從四個方面著手。他説:武漢有全國最好的醫院、最好的研究所、最好的大學、完備的醫藥健康産業,取得新冠疫情阻擊戰勝利的武漢,應全力打造公共衛生管理和現代社會治理的先行示範區。

  其二,武漢應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先行示範區。眼下,滿足國內需求成為中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地處中部地區的武漢,應嘗試著力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內需體系,成為國內需求的中心、整個東亞生産網路的中心……

  其三,武漢應該成為國家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區。在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武漢是最有條件先行先試的,重點是推動“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和規則等制度性開放”雙輪驅動,成為雙向開放內外迴圈的中心,改變長江中游城市群、改變中國中部地區在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間的定位和作用。

  其四,擁有全球最多在校大學生的武漢,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武漢要解決科學技術和創新進步的動力問題,努力把在漢的一流大學、一流學子、一流科研院所、一流科技企業等,裂變成世界一流的新動力源和創新策源地,使武漢能成為中國和全球的最有創新活力的城市。

  長江日報駐京記者 柯立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