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和作者楊國安教授一起了解《江夏黃在台灣》的故事
記者:為什麼寫《江夏黃在台灣》這本書?
楊國安:2018年4月,武漢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邀請我們到台灣進行了一次黃姓的田野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台灣黃姓宗親對於大陸祖先的懷念,以及體驗了他們在當地進行的宗族活動。他們這樣一种家族的情懷和他們宗族的文化氛圍,讓我深受感動。
記者:在台灣參訪時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楊國安:如果説印象最深的,大概有三件事情。
第一個,我們有一天傍晚到彰化縣的鹽埔鄉考察黃氏古厝。他們在院子裏一直等候著我們的到來。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他們指著院子裏面的一塊條石説,這叫做壓艙石,是他們祖先當年渡過台灣海峽到台灣過程中,使用的一個物件。這個壓艙石的背後,折射出了他們當年渡海到台灣所經歷的千辛萬苦。中途有很多人,因為海峽的風浪,溺死在台灣海峽,所以,他們最後就想了個辦法,在船艙裏面放置了這個條石,就是壓艙石,以便他們能夠安穩的渡過台灣海峽,到達台灣。這是他們遷移過程當中艱辛歷程的歷史見證。
第二個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我們在桃源縣大溪區,去了他們的祠堂。他們叫黃氏家廟。在家廟裏面,我們看到墻上挂著不同版本的黃氏認祖詩,這個認祖詩表明瞭他們對祖先的緬懷,以及他們宗族內部的認同。
第三個就是,我們當時到了台北,在黃氏家廟裏,看到他們叫”種德堂“。這個祠堂修得非常精美,還有頻繁的祭祀活動。他們的族長,把整個祭祀程式,有20多道程式,一一的展示給我們看。讓我們感受到,在台灣他們對黃氏宗族的祭祀活動的規範和嚴謹,以及他們對中華文化保護得非常完整。
這些事情讓我感觸非常深,也促使了我最後去完成這本書。
記者:江夏黃的精神源頭在哪?
楊國安:江夏黃的精神源頭來自中華悠久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姓氏文化。中國的姓氏文化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我們對祖先緬懷和祭祀,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有學者把中國的宗族、印度的種姓和美國的俱樂部,作為三個國家的三個代表。中華民族對血緣關係的認同形成了一種泛家庭主義,把家庭的行為模式推廣到社會的非家庭組織。比如説,把基層的官員稱之為父母官,把師徒關係比做師徒如父子,甚至用歃血為盟來表明是一家人。那麼,這種社會結構使得中國社會維繫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血緣或者模擬血緣的家庭主義。
記者:台灣黃姓的家國情懷及和合精神體現在哪?
楊國安:台灣黃姓的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在朝美政、在鄉美俗。也就是説,他們無論是在朝堂或者在鄉間,都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從歷史來看,他們以黃歇為代表,到後來的黃蓋、黃忠以及近代的黃遵憲等,這些黃姓傑出名人在歷史上都為國家做出了的貢獻;同時,在現實中,他們也在地方社會做出了貢獻。台灣黃姓的家國情懷更主要的體現是,他們儘管到了台灣,依然對大陸、對祖國深懷熱愛。在書中,我們提到抗戰時期,有很多黃姓積極分子抗拒日本侵略,這些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稿件來源於武漢市台辦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