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本溪二)張學良慧眼識遼硯
發佈時間:2021-09-08 06:38:02
【特派記者汪莉絹/遼寧本溪報導】本溪以礦産豐富聞名於世,談到本溪,不能不提「遼硯」。這種興于遼代、産于本溪的特有硯臺,不僅曾是宮廷禦硯;民國時期遼硯名揚天下,更是得助於東北王張學良的慧眼和推崇。
遼硯與端硯、徽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而獨産于本溪的遼硯,據説興起于遼金時代,當時深得蕭太后的喜愛,被封為禦硯。清康熙年間,皇宮開始用吉林所産松花石和本溪橋頭所産橋頭山制硯。到乾隆朝時,吉林的松花石不易採得,故大量採用本溪橋頭石代之。雍正、乾隆年間,橋頭石所制硯和吉林松花石所制硯,被用來賞賜臣工。
遼硯的硯石石質,是一種特殊的石灰沉積板岩-青紫雲石(又稱線石)。線石僅産于長白山余脈黃柏峪、遼寧本溪的橋頭鎮少數幾處硯坑之中。傳統中以一石中有四道線為上乘,紫色為基,綠色為飾。青石以蛋青色石為佳,石質鮮嫩,色彩可人。發展到清朝,此奇石不僅作雕刻硯臺之用,也用來雕制屏風,煙盒等物品。
本溪製作遼硯的歷史,始於明末清初,清末以青石倣古硯居多,民國後紫石用量增大。遼硯的藝術風格粗獷古樸,極具地方特色。傳説一方上乘的遼硯,若將硯盒蓋緊,其墨汁可經久不幹。另研墨時,當墨錠作用於硯堂時,由其內應力産生適當韌性,使墨錠有如一股神力粘附於硯堂面,所得墨汁細膩均勻,水乳交融,黑亮沉凝,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發墨護筆為群硯之首」的雅譽。
長久以來,由於遼硯硯石主要産地橋頭鎮位於遼東深山之內,不似其他名硯産于江南文風鼎盛之地,故識者不多,名氣也不如端硯、歙硯。當年東北王張學良慧眼識此珍寶,下令徵集遼硯,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外界始知關東奇寶遼硯之名。
有一故事迄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就是1998年初在瓦房店市地下一處明代古墓挖掘出土大批隨葬品中,有兩方雕飾精美的龍鳳硯。揭開硯蓋,令人驚奇的是當年盛在硯池中的墨汁依然能濡濕筆尖。硯底清晰刻著「白雲寨」字樣,經專家考證,這個「白雲寨」即為明清時期橋頭鎮的舊稱。遼硯之奇珍,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