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因山林資源豐富,還有「楓都」和「藥都」的美名。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水面積不足20平方公尺,被譽為「世界最小的湖」,是關東十景之一。該湖位於本溪市區北部大堡臥雲山崖之下,為洞中小湖。一泓潭水,被囿于石灰岩洞中,四週峰巒回抱,洞口開闊,面向東南;洞前湖水帶流,山光湖色,清幽小巧。湖形外闊內狹,極似犀角做成的酒杯,故稱「杯犀湖」。此外,還有「碑西湖」、「白溪湖」等説法。
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辨認,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同治八年(西元1780年),遼東處士高升堯書寫「遼東本溪湖」五字,鑿于洞口上方,此後,本溪湖的名字便流傳開來。
本溪的歷史悠久,廟後山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早在40、50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本溪在戰國時代屬燕國遼東郡,流經本溪的太子河,其名就來源於戰國時燕國太子丹。太子河是遼寧省較大河流之一,古稱衍水,漢稱大梁河,遼稱東梁河,金時稱無魯呼必喇沙,滿語意為蘆葦河。本溪地處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來就享受著太子河賜予本溪人民的豐腴與恩澤。
本溪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的發祥地、清朝的肇興地,也是滿族在東北的聚居地。在本溪,仍可以看到一些滿族的生活習俗與特有文化。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元1382年,明政府設草河千戶所,管轄遷徙於此的女真部落。1467年,明政府在清河城、馬城子、孤山子修城築防,防止女真部落劫掠。1621年,女真人大規模進入本溪滿族自治縣,八旗兵丁在這裡駐防墾荒;後金時,本溪滿族自治縣的大部分土地為皇親貴族所有。
時至今日,現在的本溪人口約有150多萬,雖涵蓋20多個民族,但除漢族外,以滿族人最多,約有40多萬人,境內本溪有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等。
本溪山青水秀,得天獨厚,旅遊資源多樣又豐富,本溪水洞、關門山景區等,都是難得一見的奇景。此外,本溪礦藏豐富,被譽為「地質博物館」。山高林密,山地約佔總面積的80%,是遼寧東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植物種類多達6000余種;其中,人蔘栽培面積居遼寧省之冠。此外,還盛産鹿茸、天麻、黃(上草下氏)、細辛、五味子等260多種中藥材和黑木耳、核桃、鳳尾磨等山菜野果,堪稱野生中藥材寶庫,因此有「藥都」美名。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