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是大陸東北老工業基地,礦藏豐富,長久以來就有「地質博物館」之稱,迄今本溪市已發現鐵、銅、鋅、石膏、大理石等礦産8大類、45種,其中,本溪南芬露天鐵礦因具有低磷、低硫、低雜質等特點,素有「人參鐵」的美譽。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規劃面積為218.2平方公里,涵蓋本溪水洞、平頂山和五女山三大園區,以及21個景區和30個景點,基本囊括本溪市所有的地質遺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奇特的地質景觀在本溪屢見不鮮,在五女山園區,遊客可以看到異常的地熱帶奇觀,已發現的四個異常區內冷熱點並存,相距不過百公尺。冷點終年結冰不化,熱點常年熱氣騰騰,相當罕見,對地質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水洞園區,遊客可以知道鐘乳石是怎麼形成和生長;在平頂山園區內,遊客可以從石頭上的「年輪」,得知礦石是如何形成的。而本溪溪湖區的大明山,是一座由中生代的火山岩係構成的古火山,也是從事古火山活動的現象和原因、火山噴發産物以及火山分佈規律等研究最好的地方。
地球上的岩層紀錄和保存地球46億年以來的演化歷史,本溪地質公園內上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層,以本溪名稱命名的組級層型剖面共有14個,其中最著名的是牛毛嶺石炭係本溪組層型剖面。牛毛嶺剖面,是本溪地區最具研究價值的地層。剖面位於本溪市西北新洞溝與螞蟻村溝之間的牛毛嶺,記錄了距今3億多年前本溪地區的地質歷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了解本溪地區和中國北方地球海陸變遷和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
在本溪,可以看到太古代地球形成以來第一個地質演化時期,本溪地區發現的磁鐵石英岩和火山岩(表殼岩)的年齡大於30億年,屬中太古代。遊客在本溪旅遊時,腳下踩的石頭,有的可能已是具有30億年的壽命,相當有趣。
此外,本溪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中,産有大量古生物標準化石,它們是確定地層相對年代的標準化石。至今,以本溪地區地理名稱命名的古生物化石新屬種,就有189種。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