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吉林風情

滿漢全席

發佈時間:2021-08-04 02:30:56

    清代宮廷盛行的“滿漢全席”;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滿族在入關以前,繁衍生息在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飲食上並不講究精細的烹調。舉行宴會時,只是將大塊的肉煮爛。與會者席地而坐,解刀進食.主食講究米麵點心.遼有祭祀儀式,則整豬、整羊、整雞、整鴨上席.這種習俗人關以後仍然保留。《清稗類鈔》載“滿洲貴家有大祭祝和喜慶,則設食肉之會.無論旗、漢,無論識與不識,皆可往,均不發簡延話也。是日,院建高過屋之蘆葦蓆棚。地置席,席鋪紅氈,氈設坐墊無數。主客管衣冠。客至,向主人半脆道賀。即就座墊盤膝坐,主人不讓坐也‘或十人一圍,或八九人一圍.坐定,厄人以約十斤之向一方置於二尺徑之銅盤以獻之.更一大銅碗,滿盛肉汁。碗有大鍋勺.客坐前各有八九寸之小鋼盤一,無酵團高粱酒傾大瓷碗中,客依次輪飲,捧院押之.自備醬意高麗紙、解手刀等,自切自食。食愈多,則主人愈樂。若連聲高呼添肉,則主人必致稱謝。肉皆白煮,無鹽醬,甚微美.量大者,可吃十斤,主人不陪食,但巡視各座所食之多寡而已。食畢即行,不謝‘不抗日,謂此乃享神之浚余,不謝也,拭口則不敬神矣。”

  滿族這種借祭神而舉行的宴飲,粗疏豪放,保留了淳樸風俗。清代定都北京後,滿、漢雜處,飲食文化無形中進行交流.特別是滿族的達官顯貴,在與漢族官員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漢族菜肴的製作方法和宴飲程式,並加以改造,於是逐漸形成了“滿漢全席”的格局。

  滿漢全席是我國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宮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烹飪技藝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是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係文化的瑰寶。

吉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