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太王碑位於集安市城東4公里外,是高句麗十九代王棗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了好太王名安,亦作談德。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西元391年)即位,安帝義熙八年(西元412年)薨,在位二十二年。好太王統治時期,是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空前發展的時期。為了擴大經濟區域,他不斷征伐百濟、扶余、碑麗,多次擊敗倭寇,死後被謚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長壽王為紀念父親的功績,銘記守墓煙戶,于義熙十年西元414年)在好太王陵東200米處豎起了這座巨大的好太王碑。它經歷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風風雨雨,至今已矗立了一千五百七十多年。距今1,500年前刻成的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塊天然的角礫凝灰岩銷加修琢而成的,它略呈方柱形。碑文為漢字隸書,筆劃工整,字體端莊,雋永方正。頗具章法。行間豎刻界格,佈局嚴謹。好太王碑充分反映了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好太王碑高6.39米,幅度1.34~2.00米不等,四面環刻碑文,每面文字橫豎成行,呈規格的長方形,行間距12.5~13.8米,每行最末一字距碑基0.25米。通計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除去裂隙、剝落損失者,目前尚存1,590字左右。碑文記述了高句麗起源和建國的神話傳説,記錄了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的戰爭功業,以及守墓煙戶的攤派情況和制度。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麗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的極為重要的資料,是中華民族碑刻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這座著名的古碑,以其高大雄偉、自然古樸的造形,四面環刻方嚴凝重的碑文,以及歷經千年風雨的傳奇身世,吸引著海內外的學者、專家和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