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豫臺視窗 > 姓氏根親

王灣遺址:展現中原地區文明進程的“樣板間”

發佈時間:2021-08-24 13:05:18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古代中國》“遠古時期”單元“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化進程”部分,陳列著一件距今約2200年的鏤空陶器座。60多年前,這件器物出土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王灣遺址。

  > 王灣遺址,培養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搖籃

  王灣遺址位於市區西郊澗河東南岸的一處臺地上(今澗西區工農街道辦事處王灣村),其西北與有仰韶時期、周代文化遺存的史家灣村隔河相望,2006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考古研究所;1952年,北京大學設立考古學專業。新中國開始正式培養考古專業人才。

  1958年夏,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在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王灣遺址。1959年、1960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55級、57級同學在李仰松、鄒衡、嚴文明、夏超雄等老師帶領下到此考古實習。

  當時,北大師生發現王灣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堆積很厚且內涵豐富。經兩次考古發掘,他們發掘遺址面積約3600平方米。

  發掘工作結束後,北大師生發表了發掘簡報——《王灣遺址發掘簡報》(1961年發表于《考古》雜誌1961年第4期)。《王灣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報告》2002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時參與實習的北大學子們,如今都成了推動中國考古學發展的中堅力量。王灣遺址,可謂培養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搖籃。

  > 各時期文化堆積層層疊壓、脈絡清晰

  王灣遺址的考古資料經公開發表後,迅速引發學界的關注。

  考古資料顯示,王灣遺址的文化堆積上至北朝,下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地層剖面上,各時期文化堆積一層壓著一層,脈絡十分清晰。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厚達3米。可見,在新石器時代,一代代先民在王灣遺址長期生活,創造了璀璨的物質文化。

  考古人員根據王灣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中的陶器特徵,對各時期文化內涵進行了分類,最終確定了三個聯繫緊密且各有特點的文化階段——王灣一期文化、王灣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其中,王灣一期文化屬於仰韶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屬於河南龍山文化,王灣二期文化介於仰韶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之間,具有過渡性質。

  “這一發現至關重要。”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廣介紹,在當時那個年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已被發現,而王灣遺址的考古發掘,首次建立了豫西地區仰韶文化與河南龍山的分期,為這兩種文化的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可靠的證據,在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價值。

  “王灣遺址的龍山文化堆積層位於仰韶文化堆積層之上,且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過渡文化的堆積層,這説明龍山文化晚于仰韶文化,且是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的。”任廣説,這三期文化一脈相承,清晰地展示了王灣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發展並演變為河南龍山文化的。

  > 王灣三期文化,二里頭文化的主要源頭

  如今,在考古界,“王灣某期文化”已經不再單指王灣遺址,而是作為一個大類,代指與王灣遺址同類型的文化。

  比如,王灣三期文化因為影響範圍廣、代表性強而被確定為一個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這一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南中部,東起鄭州、西至澠池、北達濟源、南抵駐馬店,位於中原的核心地區,發現的同類遺址多達六七百處,被認為是中國銅石並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一支代表性文化。

  任廣介紹,王灣三期文化有發達的磨制石器,鐮及帶孔鏟、刀的大量出現是其生産力水準提高的重要標誌。房屋多為方形地面式建築,地面經火烘烤或抹以白灰麵。經濟是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主要種植粟類,兼種水稻,飼養豬、狗、牛、羊、雞,並從事捕撈、狩獵活動。

  考古資料顯示,當時的社會應已進入文明的初期階段,聚群普遍出現,往往在方圓十幾公里的範圍內聚集著二三十個村落。聚落的分化也非常明顯,環壕及簇的大量發現,可能同日益頻繁的戰爭有關。如今,考古界已基本形成共識:王灣三期文化是二里頭文化的主要源頭。

  本報記者 劉嘉儀

  圖①:王灣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李衛超 攝

  圖②:洛陽王灣遺址出土屋形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提供資料圖片)

  (來源:洛陽日報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