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豫臺視窗 > 姓氏根親

明渠暗溝相連,3500年前商都排水有道

發佈時間:2021-08-24 12:59:54

  考古人員對偃師商城遺址水道(係)遺存發掘發現——

  明渠暗溝相連,3500年前商都排水有道

“幾”字形水道局部

水渠穿越城墻處

  記者近日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考古隊)獲悉,作為洛陽五大都城遺址之一的偃師商城遺址又有考古新發現,遺址內的多處水道(係)遺存局部顯露“真容”,該隊初步探明瞭宮殿區內的排水體系。

  1 完善的水系遺存,體現古人城市規劃智慧

  勘探、刮土、畫線、繪圖……寒冬時節,在位於偃師市城區的偃師商城遺址,考古人員冒著嚴寒,圍著一處處水道(係)遺存忙碌著。

  “從2020年10月初開始,我們對遺址內新發現的水道穿越城墻和護城壕的部分和宮殿區東側水道東段進行了局部挖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偃師商城考古隊領隊陳國梁介紹,本次發掘讓遺址內水系的脈絡進一步顯現,可以確定遺址存在完善的水系遺存。

  西元前16世紀前後,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商湯攻入夏都後,在夏都附近新建城市,即偃師商城。從考古情況來看,偃師商城在建設過程中考慮到了如何防範雨季內澇,這些水系遺存體現了古人在城市規劃上的智慧。

  經過精細發掘,考古人員初步認定,在偃師商城小城區域內至少存在兩條東西向的可能形成于不同時期的水渠,宮殿區的雨水排至其外側的環城溝渠中,然後再匯流至主幹渠道內排向城外。

  2 明渠暗溝搭配,助水系穿越道路、城墻

  在沒有地下綜合管廊的3500年前,一條條水渠是如何穿越護城壕、道路和城墻的呢?為了找到答案,考古人員先對偃師商城大城西墻附近的一條水渠進行了發掘。“水渠為東西向溝槽狀,寬約2.7米,槽內兩側各砌了寬約半米的石塊,底部鋪設石板,是一處明渠,渠道殘存深度約0.75米。”陳國梁介紹。

  而在宮殿區外的東北部,早年發現的一處倒“幾”字形水道的拐角部位經發掘被確認為暗溝。“這條水渠為一次修建而成,沒有見到改建的痕跡。”陳國梁介紹,水道的修築方式為先開挖溝槽,然後在其內部兩側壘砌石塊,中部形成較窄的水腔,水腔上部鋪蓋石塊,使其隱藏于地下。

  類似明暗結合的水渠不算少見。在宮殿區東側,考古人員就發現了一條南北向的明暗結合水渠,這條水渠主要功能就是收集、排放宮殿區的雨水。

  “新發現的水系遺存為探索偃師商城水資源的利用和水利設施的分佈、變遷提供了新的資料。”陳國梁説,發掘工作仍在進行,更多細節有待發現。

  3 發現疑似偃師商城小城北城門

  研究者認為,商湯滅夏后,設計修建了一座平面大體呈長方形的城址,即偃師商城的小城。後來,商代的統治者又在小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大城。研究表明,小城四面城墻的中間可能各有一座城門。

  2020年上半年,考古人員對小城北門進行了探尋。“我們發現北墻正中位置有兩塊突出的夯土,且它們均為北墻基槽的一部分,參照大城北門勘探的結果來看,這些夯土形制相對規整,可能就是北墻上的門址所在。”陳國梁説。

  以偃師商城遺址為代表的商代早期歷史是夏商考古發掘與研究的重點,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關鍵一環。偃師商城遺址的深入研究是夏文化與早期中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開展的前提。陳國梁説,下一步,考古工作將繼續以偃師商城一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為主要目標,以小城區域為基本工作對象,深入研究偃師商城的佈局、年代與性質等內容,為遺址復原展示和遺址公園的建設奠定考古學基礎。

  本報記者 智慧

  (本文圖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提供)

  (來源:洛陽日報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