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西山“城之始”
西北隅城墻和週邊壕溝
西城門門道上層奠基遺存
西城門北段城墻平面
夾砂罐
彩陶缽
白衣褐彩陶缽
彩陶罐製圖/王偉賓
本版圖片均由閻鐵成提供
□閻鐵成
1995年9月,《中國文物報》發消息稱:“在鄭州西山,經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連續三年的發掘和探索,發現迄今我國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先進的古城遺址,考古學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中華文明源起時間,因西山古城的發現推向5300年前。西山遺址因此入選了199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十多年過去,西山古城依然是中國已發現時代最早的版築古城。帶著對它的敬仰,在山花爛漫的春日,我再一次走近它,聆聽遠古文明的迴響。
◎發現石破天驚
西山遺址,位於鄭州市古滎鎮孫莊村一帶。此地北面是高聳邙山,南面是古老旃然河(今名枯河),東面是大平原,古代是宜居之地,也是適宜經濟交流形成區域中心的地方。西山遺址,坐落在旃然河與西山匯合處的向陽山坡上。
1984年,因為要在西山建中原石刻藝術館,前期文物勘探中發現了西山遺址,1985年,鄭州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確認“西山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5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左右。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別特徵的獨立類型”。
在鄭州周邊,仰韶文化遺址太多,西山遺址面積不大地位不突出,人們並未對它多加關注。
1993年到1995年,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連續三年在鄭州現場教學,西山遺址是其中一個教學基地。這個培訓班,被戲稱為考古界的“黃埔軍校”,今天全國考古領域的領軍人物,有很多人出自這個班。
為了教學需要,也考慮到可借機廓清西山遺址真面目,負責培訓班工作的喬梁、張玉石,在西山遺址確立坐標基點,對遺址全面布方。
發掘開始時選擇了在遺址西北邊緣區布方。這一決策,令發掘開頭就有大收穫,發現了夯土和壕溝。再經過1994年、1995年的持續發掘,一座以城池為核心的仰韶文化遺址赫然面世。
最終呈現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遺址,面積達20萬平方米,西山城池居於遺址中心,平面為圓形,這是中國古代城池發端之初的基本形態。城池北部保存完好,南部被旃然河沖毀。結合遺址內文化堆積判斷,西山城池至少建於距今5300年前,此前考古發現的城池不過4000餘年,西山城池面世,將中國築城歷史向前推了1000餘年,成為當時中國發現的最早城池,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城池夯土版築
順鄭州市江山路北行,過枯河橋是西山路,沿西山路西行,穿越京廣鐵路地下隧道後,逶迤起伏的邙嶺南坡映入我的眼簾,路邊土坡上立有西山遺址標誌碑。
滄海桑田,西山古城已被歲月深埋于地下。我的眼前,是漫山遍野的嫩綠,夾雜著各色小野花的絢爛。
我站在遺址中心位置,一個問題涌上心頭,西山人為啥要築城呢?
時光回到5300餘年前,當時的西山,氣候溫暖濕潤,周邊多河流,東南是草原,西邊是森林。專家通過對西山人人骨的檢測,發現西山人以小米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類,營養和發育水準都不差,不愁吃喝之餘,西山人需要擔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員人身和財産安全了。
西山地理位置較其他水網地帶的遺址如青臺、汪溝、大河村等要優越很多,那些地方遇內澇或洪災,恐怕要去地理位置優越的秦王寨、西山一帶就食(搶食)。面對來勢洶洶的就食者,挖一般的環壕不起作用,西山人只能動用聰明才智,開始想法築城保護自己了。
西山人所築古城址,由外環壕、內環壕、城墻三道防禦設施組成,平面呈圓形,城墻內面積約35000平方米。城池南部被河水沖毀,僅存北部部分城墻和城壕。殘存外環壕現存長度超過600米。殘存內環壕現存長度約260余米。城墻殘存265米,也是環形,分西墻、北墻、東墻。北城墻西北城隅段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基底寬11米,存高2.50米,現存高度平面寬約8米,比別處城墻都寬都厚。城墻拐角處往往是防守薄弱地帶,此處加寬加厚,顯然是為了提高它的防守能力。
西山城墻是用版築技術夯築而成,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用版築技術建造的城墻。
所謂夯土版築,是用木棒(亦稱夯杵)將黃土用力夯打密實變硬後再建城墻或房舍。從考古發掘看,我國夯築技術最古遺例,出現在河南省湯陰縣白營子,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遺址。
西山城址城墻,是怎麼建造的呢?
西山人先在擬建區段挖築倒梯形基槽,採用方塊版築法分層夯築城墻,至少使用了三種版築方法:第一種是以立柱固定夾板,四面版塊同時夯築。第二種是依次逐塊夯築,夯築完一塊抽掉夾板,再夯築另一塊。第三種應用於墻體中心,在版塊內直接填土,稍經夯打而成,夯層較厚。
版築城墻夯層厚約4—5釐米,中心版塊夯層厚度達8—10釐米。夯窩圓形,多呈“品”字形分佈,應為三根一組集束棍夯成。版築城墻上下層版塊交錯疊壓,為增加凝聚力,版塊間會夾墊植物莖葉。城墻隨高度增加逐級內收,形成臺階狀,為防止攻城者順臺階攀登,又建造堆積層斜壓在城墻上,堆積層上塗抹光滑泥漿。西山城池的挖槽築基和版築技術,在中國城垣建築史上均是開先河之作。
西山城池的城門建設,體現出軍事防禦功能的多項創造,展現了西山人的卓越智慧。
西山城池發現了西城門和北城門,形制、結構有較大區別。西城門現存門道寬17.50米,相對應城壕深約2.50米,壕內兩側建半圓形土臺,這是架設城門橋的墩臺,無戰事時架橋通行,有戰事時拆除橋板防禦。西城門北側城墻上保留基槽,槽內密布柱洞,推測這可能是望樓等建築留下的柱洞。
北城門現存門道寬10米,東西兩側為三角形城臺,令門道平面形狀呈外“八”字形。西城臺外側還建有守門人瞭望臺。
北城門外側正中橫築了一道護門墻,有點像現在的影壁墻,它夯築堅硬,既能防止入侵者長驅直入,也可藏兵于護門墻內殺敵。其作用相當於後世的甕城。
護門墻南側正對北門處,是聯通城內外的南北向道路,現存長度為25米,寬度為1.85米,路土厚約0.40米,粗沙和紅燒土碎粒與細沙質黃土相間,分8層鋪就。
看著這條5300餘年前的大路,令人浮想聯翩。當年都是誰奔走于這條大路上?他們都在想些什麼呢?
考古工作者發現,兩個城門門道處都有奠基遺存,以鼎、罐、大口尖底缸、環形平口尖底瓶等為葬具,內有幼兒屍骨。收納骨骼不完整,有的僅存頭骨或部分肢骨,顯係殺害肢解後再行埋葬的。黃展岳在《古代人牲人殉通論》中稱:“西山城墻和房基建築中的奠基殺嬰埋置現象,應是當時建築過程中,舉行的某種特殊意義的祭祀儀式。”
殺嬰奠基留下諸多謎團,比如這些嬰孩是本氏族還是從外氏族掠奪來的?他們是祭奠給皇天還是后土的?這些問題,有待於更多的研究發現才能揭開謎底。
◎城中生活啥樣?
西山古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大的城內發掘出大量房基、窖穴、灰坑、墓葬、祭祀等遺跡,揭示出昭然有序的先民生活狀態。城內公共建築、居民住房都經過精心設計,讓現代人領略到遙遠時代的先民,仍有豐富的社會生活。
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內發現房屋建築遺存200余座,西城門內東側的84號,是一處大型房屋夯土建築基址,它呈扇面狀,東西長約14米,南北寬約8米,84號北側是面積達400平方米的廣場,84號建築周圍,還有數座房屋環繞。84號顯然是西山人的公共活動中心,在這兒可完成很多公共活動。
西山遺址房屋建築技藝精湛,為平地起建的長方形或方形房屋。建築方法是先清理基底或挖築基槽,多層墊土,再開挖墻基槽,槽內埋設木柱,構建木骨泥墻,之後架設梁架搭蓋屋頂,最後修整地坪。地坪多用料礓石多層夯築,堅硬平整。
西山城池內外發現兩處墓地,均按規劃佈局。第一處墓地位於城外西部,均為單人葬,不見隨葬品。第二處墓地位於城內北部,有成年男子和嬰兒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墓,還有一次葬與二次葬的成年男女同穴分層合葬墓。專家認為,通過墓葬反映出在西山遺址中後期,家庭結構已發生變化。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人骨檢測分析,發現西山人齲齒、牙周病、關節炎等疾患普遍。還發現一具25歲孕婦的屍骨,她應是死於難産,她的宮腔中有清晰的嬰兒遺骨。此類發現,對於人類疾病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遠古時代的祭祀活動極為頻繁。先民認為萬物有靈,人類任何行為都會被神靈洞察和操縱。人類通過巫術和儀式,用尊敬、討好、屈從等手段祈求神靈保護自己,這就形成了祭祀。
西山城址中發現了2000多個窖穴和灰坑,20余座廢棄窖穴中有大型獸骨架,有被腰斬後埋入的半身牛骨架,還有被捆綁的豬骨架,以及與獸類扔在一起呈掙扎狀的人骨架,都是頻繁祭祀活動中的犧牲。在一些窖穴底部發現了排列有序的數組陶、石器,顯然也與祭祀活動有關。“西山城址這些特點鮮明的奠基和祭祀遺存,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民風民俗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西山城址出土了眾多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種類有鼎、罐、盆、缽、碗、壺、甕、尖底瓶、大口缸等。出土了多件美麗的彩陶器。彩陶罐身上由平行線、弧線等組成優美圖案。白衣褐彩彩陶缽上,陶缽上腹施白色陶衣,更以褐彩繪弧形三角紋加變形鳥紋,器物之美讓人驚嘆。為我們了解西山人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及他們的藝術觀念,打開了一扇窗戶。
◎它是文明尺規
建造于曠野中的這座5300年前的城,帶給今人的震撼是多方面的。
“從形狀來説,它是仰韶環壕與龍山方城的過渡形式。這個城圈,方向感不強,西門北門都偏離圓的中軸線,可能那時人們還沒有對稱觀念。它的築城術,則要比其後確認的湖南城頭山古城址築法先進許多。西山人創新版築木框,這是思維質變的結果,好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可同日而語。”張玉石、郝紅星撰文稱。
西山城池創造性地採用了挖槽築基、夯打、版築等一系列最先進築造技術,奠基了中國古代營造技術的基礎。
西山城池是使用版築技術鑄就的我國迄今發現的伴壕而生的最早圓形城池,標誌了城防設施從以環壕為重心,到以夯土城垣為重心的重大轉變,在軍事防御史上也有重大意義。
這座城池,深得當時人們的鍾愛,建築上的諸多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比如注重城內建築與城池佈局統一協調,比如西城門外水清如帶,為跨越它搭建了木橋。比如北城門外設置的護門墻,又能禦敵又能擋風。以西山城池為標誌,中國城市建設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它也拉開了鄭州城市建設史的帷幕,令鄭州成為世界城市群中,具有五千年發展史的城市。
西山城池是黃河流域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城池,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産物,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具有尺規意義。
中國史前社會從距今6000年開始,各部落集團對生活資料和生存空間爭奪日趨激烈,促使早期國家政權的誕生。
在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組織下,保衛部落成員人身和財産安全的城池産生了,它預示著長期穩定、繁榮統一的氏族社會結束,群雄並起、萬國林立的古國時期開始,以城池為核心的古國出現,標誌著文明時代的形成,西山城池向人們證實,在5300年前,鄭州地區率先開啟古國時期,開始邁向文明時代。
(來源:河南日報 精彩週末 行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