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豫臺視窗 > 風景名勝

井岡山記

發佈時間:2021-08-24 12:44:14

  □王劍冰

  井岡山地處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是那麼與眾不同,來的人不只是用仰視的目光看她,還會升騰起親近的感情。

  我多次上井岡山,吃著紅米飯,喝著南瓜湯,試穿山裏人做的草鞋,學唱當年紅軍的歌子。我撫摸偉人用過的東西,撫摸拍照墻上依然存留的標語。我在傳説與現實間遊走,在人文與歷史中徜徉,也在《井岡山》實景演出中震撼。我依然能感受到淳樸的民風民俗,體味出井岡山老表的親切熱誠。

  登上筆架山,那裏有十里杜鵑長廊,杜鵑花是迎春花,每到春天,杜鵑花都會競相開放,映紅五百里井岡山。奇的是,花朵呈五角形,遠遠望去,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龍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麼看都是舞蹈的少女,舞得靈性飛揚。井岡山屬於亞熱帶氣候,因而植被豐厚,森林覆蓋率達到86%,整個山上,毛竹青青,林海蕩蕩,完全是一個天然氧吧。時不時還會有一陣細雨,像誰把著一隻花灑灑下。空氣濕潤清新,吸一口,全身透爽。

  在黃洋界,可看到密密匝匝的黃楊樹。那樹舞動起來,就是濤涌的海洋。常有流瀑樣的雲,濃濃地從哨口快速流下去,看著看著,我的心也隨那流瀑飛落而下。

  我到了大井,在井岡山這樣的山區,較平坦的地方很稀少,井岡山就把大一些的山中谷地稱為坪,次之為井。大井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住過的地方,當年的菜園子還種著菜,一片鬱鬱蔥蔥。有個詞叫“坐井觀天”,雖然是個井形地帶,毛澤東卻胸懷廣闊,目光高遠,坐在大井觀天,這個天就是整個世界。

  我在井岡山雕塑園看到了伍若蘭的塑像,她是朱德的妻子,羸弱充滿學生氣,這樣的一個女子,最後滴血的頭顱被挂在城門口。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走時採了路邊一棵蘭花要帶回北京,人們知道他為什麼喜愛蘭花,那是因了若蘭的名字。一棵棵蘭花,大家幫他採了一大捧。

  我看見井岡山上另一個堅守者曾志的照片,她披散著長髮,俊秀的臉上長著一雙沉靜的大眼睛,穿著大翻領藍西裝,袖口和領口各有四條白道道,是一個討人喜歡的洋氣女子。小井有個紅軍醫院,曾志曾是醫院的黨總支書記。紅軍撤離時曾志的孩子還小,就託付給了井岡山的鄉親,後來孩子找到了,曾志卻沒有領回,兒子成了永遠的井岡山人。現在曾志長眠在紅軍醫院旁邊,小小碑石上,“魂歸井岡”四個字,讓人心頭髮熱。

  井岡山有一首歌謠:“韭菜開花一稈心,剪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婦女解放真開心。”紅軍在此奮鬥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岡山女子為他們織布做鞋,縫補漿洗,軍民建立了深厚感情。這些井岡山人,在最艱難的時候是紅軍的依憑。

  紅軍離去時,井岡山女子和百姓留下堅持著艱苦的鬥爭,有的慘遭殺戮。“一送(裏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裏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山上(裏格)野鹿,聲聲哀號,樹樹(裏個)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裏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溫情悽婉又充滿希望的《十送紅軍》,表達著井岡山人的情意,聽得讓人止不住眼中涌淚。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我猛然看到一封字跡清晰的信,似乎還帶著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體溫。我將它一字字抄了下來:

  志強:好久沒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況若何?掛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極了……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但最憂悶、最挂心、最不安適的,就是不能同你在一起……

  信寫于1927年10月,是陳毅安寫給妻子李志強的。陳毅安是黃洋界保衛戰的指揮員,1930年在湖南犧牲。這個消息直到抗戰爆發,李志強才知曉。王爾琢、何挺穎、蔡協民這些井岡山時期領導人,也都是在1930年前後犧牲的。當時投身革命者,很多是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最終奉獻出生命。

  “三送紅軍到拿山”,我現在就在拿山河邊,河水依然遼闊自在地流著,有水牛在河中,還有一河的夕陽。拿山一戶農家招待吃飯,其中有黃黃的玉米。“山上(裏格)苞谷,(介支個)金燦燦,苞谷種子(介支個)紅軍種,苞谷棒棒,咱們窮人掰。”想著那些唱詞,更體會出了井岡山人的深情厚誼。

  井岡山女子江滿鳳,爺爺是紅軍烈士,她亮起嗓子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哎,小心路上有石頭,硌到阿哥的腳趾頭,疼在小妹的心裏頭。”工作之餘,她將井岡山革命歌曲唱響江西,人稱“井岡百靈”。

  江滿鳳是井岡山龍潭景區的一名普通保潔員,她供兩個孩子讀書,日子並不寬裕。《井岡山》電視劇用了她的原唱,給她重酬她沒要,汶川地震她反而捐了一個月工資。她熱心公益,長期資助多個貧困孩子,從這個普通烈士後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麼感受些什麼。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他來到黃洋界,停留了40分鐘後依依不捨地離開,又到了茨坪,那是當年撤離井岡山時他曾居住的地方。有人還記得當年他説的話:“打土豪好比砍大樹,砍倒了大樹就有柴燒。”毛澤東很感慨:“我離開井岡山已經38年了,心情非常激動,有不少同志犧牲在這裡,我一直想回來看看。沒有井岡山人民的支援,就不會有今天了。”

  那個時候上井岡山的路還是碎石渣路,現在從這裡到井岡山機場全程高速,到長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順暢。

  夜晚來臨,井岡山林管風簫,起伏于黛色之中。螢火蟲提燈而來,這裡閃那裏滅,像一群趕路的,等連成片連成串時,會讓人想起紅軍行軍時的火把。

  下山時,漫山的白穗子飄飄搖搖,那是荼,如火如荼的荼,在翠竹的襯托下,格外醒目。

  井岡山是神奇的山。在這裡久了,會感到那不是一座山,是群山,連綿不斷的群山。那山不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萬萬的山石,千千萬萬的植物,千千萬萬的水滴構成了井岡山;是千千萬萬的生命,千千萬萬的呼喚,千千萬萬的信念構成了井岡山。

  回首井岡山,它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裏燃的是紅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綠色的蔥蘢。我們不能忘記井岡山,也不會忘記井岡山,它是深植于歷史的一個基座,高高托起著中國的現在與未來。

  井岡山,我還會來。

  (來源:河南日報 中原風)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