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望京樓 夏商“雙城記”
發掘現場
製圖/王偉賓
夏代玉戈
商代銅鉞
商代城址內祭祀坑
商代原始瓷尊
商代城墻與東一城門復原
□記者張冬雲
1965年春季的一個早晨,新鄭新村鎮孟家溝村民孟振聲,喊著本家三兄弟,去填平村西頭的水溝。四人在就近的土坡取土填溝。挖了近一天,孟振聲一鍬下去,挖出個小洞口,幾個人精神一振:“洞裏會不會有啥東西?”天色已晚,幾人把洞口埋起,第二天一早又開挖,挖到中午時,“當啷”鐵鍬發出撞擊金屬之聲,很快,有閃耀淡淡綠色的器物露出,同時露出的還有骨骸。
孟家兄弟把挖出的部分器物上交新鄭文化館,四兄弟留下一些賣掉了。孟振聲分得一件銅鉞,幸運的是,這件銅鉞被賣到了開封文物商店,幾經輾轉,現珍藏在河南省博物院。
這件青銅鉞,通長34釐米,刃寬39釐米,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量最大的商代青銅鉞之一,至今保持著全國範圍內出土的商代銅鉞最寬的記錄。著名考古學家鄒衡評價“孟家溝出土大型銅鉞,説明在夏商時代,該處應有較大貴族居住,證明是當時比較重要的邑聚”。
這批器物尤其是青銅鉞,引起了新鄭文化館重視,在器物出土處開始鑽探。之後若干年,經多次規模不等的考古發掘後,新鄭望京樓夏商遺址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
望京樓夏商遺址位於新鄭市北,孟家溝位於遺址東部,黃水河從遺址西側流過在遺址西南角折向東,遺址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長1520米,總面積約168萬平方米,在遺址區發現了夏代城址和早商城址,夏代城址大,早商城址小,早商在夏代城池內新築城墻、大型甕城和溝壕。發掘遺跡包括兩重城墻、兩重護城河及城門、道路、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房基、墓葬等計200余處,出土有精美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遺物。
望京樓夏商遺址的發現,是中原地區繼鄭州商城、偃師二里頭夏代城址、偃師商城和滎陽大師姑夏代城址之後,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城市群發展演變和國家起源,意義重大。
望京樓遺址作為夏代城址,它是二里頭王朝的東方據點。作為商代城址,它是保護鄭州商都的軍事重鎮。一座遺址,變幻著夏商王朝的盛衰興亡。
考古工作者與古遺址“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考古工作者用手鏟釋讀出的無字地書,把數千年前兩個王朝的生活圖景,展示在我們面前。
◎雪後探城址
2020年深冬,去新鄭踏訪望京樓遺址時,正值雪後初晴,寒風凜冽,田野上覆蓋著片片積雪,乍看如濃霜,“這是今冬新鄭下的第一場雪。”新鄭文物局工會主席宋守傑説。
先來到望京樓遺址西南角的望京樓夯土臺,它長寬分別為60米、50米,高10米左右,從側面能清晰看到一層層夯土痕跡。它在遺址區是制高點,遺址因它得名。它誕生於什麼時期?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宋守傑説:“2010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猜想它是否在夏商時期就已存在。因為夯土臺基需要保護,發掘隊只能通過鑽探了解情況。鑽探發現它早期夯土範圍遠遠大過現今戰國時期夯土範圍,只能推測它在早期應是大型祭祀臺或瞭望臺。”
除了望京樓夯土臺,168萬平方米的望京樓遺址保護區內,只有大田地、矮平房、多條道路,景觀和周邊鄉村無二致。我閉上眼睛,努力想像著數千年前的城墻、甕城、環壕、護城河,想像著那時的征戰殺伐,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仿佛就在身邊上演。
下了望京樓夯土臺,沿田間小路向北走,這條小路地下就是望京樓商城西城墻遺存,沿小路向北走到西北城墻拐角處,再折向東來到東北城墻拐角處,因地面上有鐵絲網,無法向南抵達城墻東南角。再驅車沿遺址中部鄭新快速通道向南行,抵達商城城址東南角。望京樓商城遺址四個城角,都走到了。
望京樓商城城址東城墻外側,並行著南水北調幹渠。古城址長滿野草雜樹,瀰漫著荒莽氣息。而南水北調幹渠修砌整飭,水流清碧。一古老一現代,一滄桑一嶄新。但在更長的時間維度裏,南水北調幹渠也會由嶄新現代變得滄桑古老,很可能也會成為“國保”吧,像它身邊的望京樓遺址一樣。
回到鄭新快速通道上,車如流水,呼嘯而過。這條通道曾兩度改線,並因其改線,最終導致夏商雙城的發現。
◎發現商城
時間回到1965年,孟家兄弟發現寶貝後,新鄭在出土器物處鑽探。1973年,河南省博物院專家郝本性再次鑽探,確認是“一處文化層疊壓很厚的遺址”。
1974年,孟家溝平整土地時,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器和玉器,有件銅援玉戈為和闐玉打造,工藝極精美。它和之前的那件大銅鉞,再度印證此地絕非一般聚落遺址。2006年,望京樓遺址被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鄭州市修建鄭新快速通道,最初設計路線要從望京樓遺址區通過。雖有文物部門已先勘探過,未有新發現,但基於對“省保”的保護,交通運輸部門在文物部門要求下,還是將設計路線繞開遺址,向東挪了70米。
調線後,時任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心中仍然放不下,他説:“我想再去遛遛紅薯(指在挖過的紅薯地裏撿漏)。”旋即,精兵強將開赴了現場。
鄭州市文研院對這個遺址寄予重望,是有道理的。它地處中原腹心,西有嵩山余脈具茨山,四週有溱水洧水支流,憑險易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與《管子•乘馬》中“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相符合。後來的鄭、韓都建都於此,與此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
一星期後,張松林果然遛到“大紅薯”:發現城了。11年前這跌宕起伏的一星期,當年參與考古發掘的吳倩回憶起來歷歷在目:“進入設在新線上的工地,僅僅三天,鑽探隊負責技術的馬勝利拉上我和周明生,神秘地説,剛探出的土很特殊,不像普通遺跡。”
吳倩將探出的土塊拿在手裏細看,黃色,質硬,含料礓和細小碳粒,不是生土,莫非是夯土?幾個人反覆看,確認就是夯土。
中國古代未出現燒制磚瓦前,古建均用夯築。當考古工作者見到夯土時,會馬上意識到將要出現的不是墓葬,就是夯土建築或夯土墻。
隨著鑽探的深入,考古隊員驚喜地發現,夯土層向西南、東北不斷延伸,向北在靠近萬鄧公路的樹林裏向西拐彎,鑽探長度已近百米。在夯土層東部還發現淤沙、淤泥。吳倩説:“我們斷定,這就是城墻和護城河了,馬上向院裏彙報。”
接下來一個月裏,這處城址城圈基本確定,它埋藏于地表之下約一米處,城址較完整,城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長度約590米,東西長630米,城址面積約37萬平方米,城墻保存完好處厚1.5米。四個城墻角夯土還奇跡般留存著,吳倩笑言:“或許它不甘心毫無痕跡地消失在歷史長河裏,拖著殘缺的身軀一直等待被喚醒吧。”
這處古城址的城墻,由主城墻、護城墩、護城坡構成。主城墻是用版築法分段分層夯築而成,護城墩在城墻兩側規律分佈,長方形,長3米寬2米,間距約為17米。吳倩説:“護城墩具備現代‘墻筋’的作用,是其鼻祖。用來加固城墻。”最後在主城墻和護城墩的週邊修築梯形護城坡,作用是再度加固城墻。主城墻夯土層是用紅褐色黏土夯築而成,兩側護城坡,由黃色土和夾雜碎陶片料礓石的灰色土夯築而成。
“無論從城墻的建造方法,還是夯土包含物及直接的地層疊壓關係,都有力佐證了此城墻屬商代。”吳倩説。
經密集鑽探,考古隊在這座城址中南部又發現夯土帶,揭露出一座大型宮殿基址,它平面呈回字形結構,中間為開闊庭院,四週建房,北面為正殿,其餘為南廡、西廡、東廡,吳倩説:“從遺留的排列整齊的柱基石洞,可以想見當年的氣派。”
◎發現夏城
鑽探商代城址時,發掘隊員發現了一件怪事,在商代城址護城河外又發現一道城墻及城壕。與第一道城墻相同,它也是向南向北兩個方向延伸,也同樣在城墻東北角、東南角開始拐彎。難道是一座城址擁有雙重城墻?
進一步發掘中,最終確定了這道夯土城墻屬於夏代。從現場來看,商代城址護城河直接挖破了夏代城墻。現已無法推斷夏代城墻原有寬度。夏代城墻現存寬度為1米至3.5米不等,較之商代城墻,它的夯窩大而稀疏,夯土結構不甚緊密。
距望京樓夯土台北約50米處,發掘隊鑽探到一處較大淤土坑,平面為橢圓形,坑壁和底部塗抹青膏泥,坑西端有向坑內引水的水溝。它是一座夏代蓄水池,經常從黃水河中引水供夏代居民使用。水坑內出土有汲水器陶器等物。
在夏代城址道路上,還發現了雙輪車車轍,再次證明了中國在夏代確有雙輪車。
新線上發現夏商兩座城址後,時任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驚喜之餘,有了新困擾。有關部門在新線上已投入幾百萬元做基礎,但新線上發現了夏商城墻,咋辦?
閻鐵成説:“如此重大的考古發現,不能馬虎,必須再調線。我把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請到現場,詳細解讀遺址價值。最終領導們達成共識,將鄭新快速通道路線又調回原線路,調回後雖從遺址區穿過,但採取了將路面變窄等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了對遺址區干擾。而珍貴的夏商城墻遺跡也得到了保護。”
調線的初衷是為保護遺址,美好的初衷導致了更美好的結果——幸運地發現了夏商城墻。有些考古發現存在偶然性,但此次考古發現,偶然之中有必然,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這個遺址的信心與堅持,最終促成了驚世大發現。
◎“雙城”猜想
2010年自秋至冬,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揭露遺址面積3000余平方米,完成了望京樓遺址勘探發掘工作。
商代城址東城墻偏南發現城門和道路,整座城門佔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發現早期城址中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城門。它包括兩道城門、兩道護城河、門前廣場、崗哨室等。從城門結構看,堪稱後期甕城雛形,它將中國甕城出現,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夏代城址位於商代城址外側,城址平面亦為方形,其護城河緊貼城墻,寬約11米。它南北東三面有護城壕,西面很可能假黃水河為壕。河、溝壕組成封閉空間,形成一座防禦色彩極濃厚的城址。
商人佔了夏人城址重新改造利用,最終商代城址是如何被毀的呢?
吳倩説:“鑽探及發掘結果表明,商代城址周邊有一些寬20-30米、深3-4米的水溝,商代宮殿及城門,均被這些水溝沖毀。這座建造堅固的城,很可能建成不足百年,就被毀棄了。”
事物有兩面性,優缺點可能會互相轉化,望京樓夏商城址三面環水,利於防禦及城內居民生活用水。但如遇雨季,洪水氾濫,也會對城址有巨大破壞。吳倩因此稱它為“淹沒之城”。
2011年1月5日,河南省文物局邀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召開論證會,專家指出,望京樓夏代城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僅次於夏代都城偃師二里頭,初步推測它可能為夏之某一方國都邑;望京樓商代城址遠大於建於同期的其他商代城址,彰顯出高等級的聚落地位。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於同一地點,對於探討夏商歷史、夏代晚期文化與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國早期城池建設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是極重要的考古新發現。這座城址的發現,再次證明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和核心區域。
2011年6月,它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夏代為何建此城?商代又為何改造利用夏代城址?
著名考古學家、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劉緒教授認為:“幾乎在整個夏代,夏王朝外族威脅主要來自東方‘九夷’部族,新鄭望京樓遺址位居夏王朝腹心之地(即偃師二里頭)以東,屬夏王朝東部重鎮,建在鄭州——新鄭一線,防範東夷是主要目的。望京樓商城北距鄭州商城25公里,鄭州商城是成湯亳都,很明顯,望京樓商城屬亳都南郊衛星城。”
從2010年到2021年,十一年過去了,閻鐵成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他提出了一些新認知。
鄭州地區已發現七座夏代城址,發現八座商代城址,其中夏商都用的城址有望京樓、大師姑、西史村、東趙四座。這四座城池,自南向北排列,形成了夏代商代勢力範圍分割線。閻鐵成説:“這四座城池,坐落在夏都二里頭和商都鄭州商城兩大政治陣營中間位置,城址的盛衰變遷,展現了商湯革命取代夏朝的偉大進程。這四座城池,證實了文獻記載的西夏東商政治大格局的歷史存在,也令鄭州商城為商代開國之都的結論更堅實。”
本版圖片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來源:河南日報 精彩週末 行走中原)